1.世界上第一部电话机是在那一年发明的

2.世界上第一部电脑谁发明的?

3.世界上第一台微型计算机是多少位的计算机?

4.1.因特网又叫(),最早诞生在()国。 2.电报的发明者是(),()发明了电话。

5.求一个乔布斯传的电子书,谢谢?

6.最早出现的一部电脑是属于哪一个国家?中国最早制造出电脑的又是哪一个厂商?

世界上第一部电话机是在那一年发明的

最早一部电脑系统-最早的电脑系统

世界上第一部电话机是在那一年发明的

1876年3月10日,美国发明家贝尔发明世界上第一部电话,并获美国专利局批准的电话专利。

希望对楼主有用

世界上第一台电脑是那一年发明的?

第一台计算机(ENIAC)于1946年2月,在美国诞生。提出程式储存的是美国的数学家 冯^诺依曼, 在美国陆军部的 其他答案1946年2月14日,在美国宾夕法尼亚大学的莫尔电机学院,到处洋溢着喜庆的气氛。许多来宾怀着激动的心情来到这里,因为他们要参加人类历史上第一台现代电子计算机的揭幕典礼。呈现在人们面前的是一个外形奇怪、浑身闪闪发光的庞然大物。它,就是世界上第一台现代电子计算机“埃尼阿克”(ENIAC)。这个庞然大物占地面积达170平方米,重达30吨。在揭幕仪式上,“埃尼阿克”为来宾表演了它的“绝招”———分别在1秒钟内进行了5000次加法运算和500次乘法运算,这比当时最快的继电器计算机的运算速度要快1000多倍。这次完美的亮相,使得来宾们喝彩不已。然而谁又知道,在这个庞然大物诞生的过程中,有多少人为之倾注了无数的心血!

第一部电话机是谁发明的?

赖斯 据英国《每日电讯报》12月1日报道,英国伦敦科学博物馆馆长利夫恩日前表示,几周前,他意外地在博物馆内发现了一批一直秘密储存的档案,结果爆出了一个非常令人震惊的事实:世界上第一部电话的发明者应该是德国人菲利普·赖斯。 利夫恩透露说,这些首次被公开的档案是1947年的,其中详细记载了当时英国进行的一系列电话试验。那些试验明确证明:德国教师赖斯1863年所设计、发明的电话机完全可以工作,这比贝尔1876年发明电话整整早了13年,所以他才是真正的世界“电话之父”。 在这些秘密档案里,英国标准电话电缆公司(STC)的工程师表示,经过试验,他们发现赖斯用木头、香肠薄膜和金属片等原料做成的电话机完全可以传送资讯,尽管讯号微弱、效率相对比较低,但是在电话里的声音很清晰。因此,可以断定,赖斯当年的那个简单装置就是世界上最早的电话机。 秘密被隐藏近50年博物馆馆长披露事实 但是,据利夫恩透露,由于一些商业上的原因,这个秘密一直被隐藏了近50年。自从上述研究资料被送进科学博物馆后,英国标准电话电缆公司的负责人弗兰克就命令把这些档案全部注明“保密”。据悉,英国标准电话电缆公司不准公开这个秘密,是因为当时他们正在与美国电话电报公司进行商业谈判,这是一个很直接的动因。 据悉,英国标准电话电缆公司对这个秘密一直非常关注,后来还曾经把这些保密的档案索回。不过,1955年,所有档案又重新送回博物馆。最终,现任馆长利夫恩发现了它们,并披露了这个惊人的事实。

满意请采纳

世界上第一艘轮船是谁发明的,是在几几年发明的?

世界上第一艘蒸汽机轮船是由美国发明家富尔顿制造的,在1807年8月17日发明

世界上第一台电视机,是哪一年发明的?

有实际意义的世界第一台电视机是英国的约翰贝德(1888-1946)在1925年10月2日发明的。

采纳哦

世界上第一台电视机是在多少年发明的?

人们通常把1925年10月2日苏格兰人约翰·洛吉·贝尔德(John Logie Baird)在伦敦的一次实验中“扫描”出木偶的影象看作是电视诞生的标志,他被称做“电视之父”。但是,这种看法是有争议的。因为,也是在那一年,美国人斯福罗金(Vladimir Zworykin)在西屋公司(Westinghouse)向他的老板展示了他的电视系统。

尽管时间相同,但约翰·洛吉·贝尔德(John Logie Baird)与斯福罗金(Vladimir Zworykin)的电视系统是有着很大差别的。史上将约翰·洛吉·贝尔德(John Logie Baird)的电视系统称做机械式电视,而斯福罗金的系统则被称为电子式电视。这种差别主要是因为传输和接收原理的不同。

电视的发展纷繁复杂。几乎是同一个时期有许多人在做同样的研究。

美国RCA1939年推出世界上第一台黑白电视机,到1953年设定全美彩电标准以及1954年推出RCA彩色电视机。

1924年,英国人贝尔德发明了最原始的电视机,用电传输了影象。

美国RCA1939年推出世界上第一台黑白电视机,到1953年设定全美彩电标准以及1954年推出RCA彩色电视机。

世界上第一辆摩托车 汽车 飞机 火车 脚踏车是谁在那一年发明的

大哥我告诉你吧:

MOTO 是有脚踏车改装过来地。

1885年德国工程师戴姆勒将自己研制的功率1.1马力的发动机装在一辆木制脚踏车上,通过采用一根装有小齿轮的中间轴传递动力,使固定在后轮上的内齿圈转动驱动车轮旋转,世界第一辆摩托车诞生。

世界上第一只高压锅是哪一年发明的?

1681 1

世界上第一部电脑谁发明的?

电脑是由莫奇利和埃克特设计和研制出来的

电脑的英文名称是computer,又叫电脑,最早是为了便于计算而研制出来的工具。 

一般来说,世界上第一部电脑,是1945年由美国宾夕法尼亚大学的两位教授 ─ 莫奇利和埃克特设计和研制出来的,其英文名字ENIAC(埃尼阿克),其实就是电子识字电脑。

不过,在这之前,人们研究电脑已经很厂一段时间了,所以严格说来,电脑应该是科学家们共同努力的成果。

电脑 computer

电脑于1946年问世,有人说是由于战争的需要而产生的,我们认为电脑产生的根本动力是人们为创造更多的物质财富,是为了把人的大脑延伸,让人的潜力得到更大的发展。正如汽车的发明是使人的双腿延伸一样,电脑的发明事实上是对人脑智力的继承和延伸。近10年来,电脑的应用日益深入到社会的各个领域,如管理、办公自动化等。由于电脑的日益向智慧化发展,于是人们乾脆把微型电脑称之为“电脑”了。

电脑产生的动力是人们想发明一种能进行科学计算的机器,因此称之为电脑。它一诞生,就立即成了先进生产力的代表,掀开自工业革命后的又一场新的科学技术革命。

要追溯电脑的发明,可以由中国古时开始说起,古时人类发明算盘去处理一些资料,利用拨弄算珠的方法,人们无需进行心算,通过固定的口诀就可以将答案计算出来。这种被称为“计算与逻辑运算”的运作概念传入西方后,被美国人加以发扬光大。直到十六世纪,发明了一部可协助处理乘数等较为复杂数学算式的机械,被称为“棋盘计算器”,但这时期只属于纯计算的阶段,要到十九世纪才有急速的发展。

● 第一代电子管电脑(1945-1956)

在第二次世界大战中,美国 *** 寻求电脑以开发潜在的战略价值。这促进了电脑的研究与发展。1944年霍华德.艾肯(1900-1973)研制出全电子计算器,为美国海军绘制弹道图。这台简称 Mark I 的机器有半个足球场大,内含500英里的电线,使用电磁信号来移动机械部件,速度很慢(3-5秒一次计算)并且适应性很差只用于专门领域,但是,它既可以执行基本算术运算也可以运算复杂的等式。

1946年2月14日,标志现代电脑诞生的ENIAC(The Electronic Numerical Integrator And Computer)在费城公诸于世。ENIAC代表了电脑发展史上的里程碑,它通过不同部分之间的重新接线编程,还拥有平行计算能力。ENIAC由美国 *** 和宾夕法尼亚大学合作开发,使用了18,000个电子管,70,000个电阻器,有5百万个焊接点,耗电160千瓦,其运算速度比Mark I快1000倍,ENIAC是第一台普通用途电脑。

40年代中期,冯.诺依曼(1903-1957)参加了宾夕法尼亚大学的小组,1945年设计电子离散可变自动电脑EDVAC(Electronic Discrete Variable Automatic Computer),将程式和资料以相同的格式一起储存在记忆体中。这使得电脑可以在任意点暂停或继续工作,机器结构的关键部分是中央处理器,它使电脑所有功能通过单一的资源统一起来。

1946年,美国物理学家莫奇利任总设计师,研制成功

世界上第一台电子管电脑ENIAC(图中左为莫奇利)

第一代电脑的特点是操作指令是为特定任务而编制的,每种机器有各自不同的机器语言,功能受到限制,速度也慢。另一个明显特徵是使用真空电子管和磁鼓储存资料。

第一台电子管电脑(ENIAC)占地170平方米,重30吨,

有1.8万个电子管,用十进位计算,每秒运算5000次

发明者:艾克特及曼奇里(美国人)

John William Mauchly (1907--1980) 和 John Presper Eckert (1919--1995)

年份:1945年

地点:美国宾夕法尼亚大学

电脑的发展

(1) 真空管时代(第一代电子计算机)

第一代电子计算机系以真空为主要元件,其代表机型主要有ABC、ENIAC及EDSAC。

ABC计算机:美国阿田纳 索夫 博士(Dr.John V.Atanasoff)和助手贝利( Berry )于1937~1942年间完成第一部实验用电子计算机。

ENIAC

计算机:是于1946年由美国宾州大学的毛克利(J.W.Mauchly)和艾克特(J.P.Eckert)教授为美国陆军所设计制作的,供弹道研究之用。它共用了18800支真空管,耗电150瓩,是个长约50呎,宽30呎(占地约42坪), 重30吨的庞然大物如图1.4。是全世界第一部通用型电子计算机。

EDSAC

计算机:ABC和ENIAC都是靠改变接线来输入指令的,直到1946年美国数学家范纽曼 (Dr.John Von Neumann)提出┌所有资料和指令应该存放在计算机内部┘的内储程式观念,导致在1949年制造出第一部内储式电子计算机称为 EDSAC。从此以后的电脑使用上更为方便。

以上所介绍的电子计算机,其内部的运算速度是以毫秒(10-3秒)为单位,也就是在一秒钟之内能完成几千次的加法运算。但由于它们是以真空管制成,所以有下列的缺点:

体积庞大,不易搬移。

线路复杂,故障率高。

耗电量大,发热量多。

造价昂贵,普及性低。

“ENIAC” 是 “Electronic Numerical Integrator And Computer” 的缩写,翻译成中文即为 “ 电子数位积分电脑 ” 。

(2). 电晶体时代(第二代电子计算机)

为了消除真空管的缺点,科学家不断的研究,终于在1948年美国贝尔电话实验室发明了电晶体,而于1957年遂有了电晶体取代真空管的计算机 TX-O 制造成功。

以电晶体为主要元件的第二代计算机,其特性如下:

体积小、重量轻、价格低、可靠性高。

电力消耗功率小、散热量少。

运算速度快,以微秒(10-6秒)为单位。

使用组合式电脑语言正处于萌芽阶段如 FORTRAN、COBOL。

读卡机、印字机、磁带机等周边设备相继应市。

(3) 积体电路时代(第三代电子计算机)

所谓积体电路(intergrated circuit简称IC)是在一小片硅晶片上一个完整的电子电路,面积约1/吋。也就是说,将许多零件如电晶体、电阻器.....等微缩在一块硅晶片上。1964年美国IBM公司研制成功了以IC为主要元件的IBM360型电脑,是第三代电子计算机的开始,而后有PDP-8、PDP-11.....等陆续被推出。

积体电路的发明,带动了电子计算机的改革。而这时期的电子计算机具有以下的特点:

体积比电晶体更小、更轻,价格也更低廉。

耗电量更少。

记忆容量大增。

运算速度更快,以奈秒(10-9秒)计。

使用语言除上述以外,各种语言陆续被发明。

(4). 大型积体电路时代(第四代电子计算机)

积体电路技术,在工程师们辛勤的研究下,单位面积的电子元件数目不断的提高。依其密度可分为四个等级。

小型积体电路( *** all scale IC简称SSI)──每一IC可容纳 1~10个电子元件。

中型积体电路(medium scale IC简称MSI)──每一IC可容纳10~100个电子元件。

大型积体电路(large scale IC简称LSI)──每一IC可容纳100~1万个电子元件。

超大型积体电路(very large scale IC简称VLSI)──每一IC可容纳1万~25万个电子元件。

第四代电子计算机是采大型或超大型积体电路为其主要元件,如图 1.7,使得计算机的积体更加缩小,运算速度愈来愈快可高达10-10秒,此时期的各种周边设备成长快速,微电脑普遍的被使用,个人电脑、办公室自动化等新产品不断的推出,电脑也因而逐渐从军方、办公室,走入学校、家庭,成为时代的宠儿。

(5). 人工智慧型时代(第五代电子计算机)

目前各工业先进国家正积极研究具有「人工智慧」的计算机,也就是配合语音合成器及光电技术,使电脑具有辨识、分析各种图形与声音的能力,而不仅能听、看、说,更可做到思考及推理等更高层次的功能。

世界上第一台微型计算机是多少位的计算机?

世界上第一台微型计算机是4位的计算机,诞生于1971年。

微型计算机的发展:

第1阶段

第1阶段(1971—1973年)是4位和8位低档微处理器时代,通常称为第1代,其典型产品是Intel4004和Intel8008微处理器和分别由它们组成的MCS-4和MCS-8微机。ntel 4004是一种4位微处理器,可进行4位二进制的并行运算,它有45条指令,速度0.05MIPs(Million Instruction Per Second,每秒百万条指令)。Intel 4004的功能有限,主要用于计算器、电动打字机、照相机、台秤、电视机等家用电器上,使这些电器设备具有智能化,从而提高它们的性能。Intel 8008是世界上第一种8位的微处理器。存储器采用PMOS工艺。基本特点是采用PMOS工艺,集成度低(4000个晶体管/片),系统结构和指令系统都比较简单,主要采用机器语言或简单的汇编语言,指令数目较少(20多条指令),基本指令周期为20~50μs,用于简单的控制场合。

第2阶段

第2阶段(1971—1977年)是8位中高档微处理器时代,通常称为第2代,其典型产品是Intel8080/8085、Motorola公司的M6800、Zilog公司的Z80等。它们的特点是采用NMOS工艺,集成度提高约4倍,运算速度提高约10~15倍(基本指令执行时间1~2μs),指令系统比较完善,具有典型的计算机体系结构和中断、DMA等控制功能。它们均采用NMOS工艺,集成度约9000只晶体管,平均指令执行时间为1μS~2μS,采用汇编语言、BASIC、Fortran编程,使用单用户操作系统。

第3阶段

第3阶段(1978——1984年)是16位微处理器时代,通常称为第3代,其典型产品是Intel公司的8086/8088,Motorola公司的M68000,Zilog公司的Z8000等微处理器。其特点是采用HMOS工艺,集成度(20000~70000晶体管/片)和运算速度(基本指令执行时间是0.5μs)都比第2代提高了一个数量级。指令系统更加丰富、完善,采用多级中断、多种寻址方式、段式存储机构、硬件乘除部件,并配置了软件系统。这一时期著名微机产品有IBM公司的个人计算机。8086和8088在芯片内部均采用16位数据传输,所以都称为16位微处理器,但8086每周期能传送或接收16位数据,而8088每周期只采用8位。因为最初的大部分设备和芯片是8位的,而8088的外部8位数据传送、接收能与这些设备相兼容。8088采用40针的DIP封装,工作频率为6.66MHz、7.16MHz或8MHz,微处理器集成了大约29000个晶体管。1981年IBM公司推出的个人计算机采用8088CPU。

1982年,英特尔公司在8086的基础上,研制出了80286微处理器,该微处理器的最大主频为20MHz,内、外部数据传输均为16位,使用24位内存储器的寻址,内存寻址能力为16MB。80286可工作于两种方式,一种叫实模式,另一种叫保护方式。

在实模式下,微处理器可以访问的内存总量限制在1兆字节;而在保护方式之下,80286可直接访问16兆字节的内存。此外,80286工作在保护方式之下,可以保护操作系统,使之不像实模式或8086等不受保护的微处理器那样,在遇到异常应用时会使系统停机。80286在以下四个方面比它的前辈有显著的改进:支持更大的内存;能够模拟内存空间;能同时运行多个任务;提高了处理速度。80286的封装是一种被称为PGA的正方形包装。PGA是源于PLCC的便宜封装,它有一块内部和外部固体插脚,在这个封装中,80286集成了大约130000个晶体管。

1984年,IBM公司推出了以80286处理器为核心组成的16位增强型个人计算机IBM PC/AT。由于IBM公司在发展个人计算机时采用 了技术开放的策略,使个人计算机风靡世界。

最早PC机的速度是4MHz,第一台基于80286的AT机运行速度为6MHz至8MHz,一些制造商还自行提高速度,使80286达到了20MHz,这意味着性能上有了重大的进步。

IBM PC/AT微机的总线保持了XT的三层总线结构,并增加了高低位字节总线驱动器转换逻辑和高位字节总线。与XT机一样,CPU也是焊接在主板上的。

第4阶段

第4阶段(1985—1992年)是32位微处理器时代,又称为第4代。其典型产品是Intel公司的80386/80486,Motorola公司的M69030/68040等。其特点是采用HMOS或CMOS工艺,集成度高达100万个晶体管/片,具有32位地址线和32位数据总线。每秒钟可完成600万条指令(Million Instructions Per Second,MIPS)。微型计算机的功能已经达到甚至超过超级小型计算机,完全可以胜任多任务、多用户的作业。同期,其他一些微处理器生产厂商(如AMD等)也推出了80386/80486系列的芯片。

80386DX的内部和外部数据总线是32位,地址总线也是32位,可以寻址到4GB内存,并可以管理64TB的虚拟存储空间。它的运算模式除了具有实模式和保护模式以外,还增加了一种“虚拟86”的工作方式,可以通过同时模拟多个8086微处理器来提供多任务能力。

80386DX有比80286更多的指令,频率为12.5MHz的80386每秒钟可执行6百万条指令,比频率为16MHz的80286快2.2倍。80386最经典的产品为80386DX-33MHz,一般我们说的80386就是指它。

由于32位微处理器的强大运算能力,PC的应用扩展到很多的领域,如商业办公和计算、工程设计和计算、数据中心、个人娱乐。80386使32位CPU成为了PC工业的标准。

1989年英特尔公司又推出准32位微处理器芯片80386SX。这是Intel为了扩大市场份额而推出的一种较便宜的普及型CPU,它的内部数据总线为32位,外部数据总线为16位,它可以接受为80286开发的16位输入/输出接口芯片,降低整机成本。80386SX推出后,性能大大优于80286,而价格只是80386的三分之一。

1989年,我们大家耳熟能详的80486芯片由英特尔推出。这款经过四年开发和3亿美元资金投入的芯片的伟大之处在于它首次实破了100万个晶体管的界限,集成了120万个晶体管,使用1微米的制造工艺。80486的时钟频率从25MHz逐步提高到33MHz、40MHz、50MHz。

80486是将80386和数学协微处理器80387以及一个8KB的高速缓存集成在一个芯片内。80486中集成的80487的数字运算速度是以前80387的两倍,内部缓存缩短了微处理器与慢速DRAM的等待时间。并且,在80x86系列中首次采用了RISC(精简指令集)技术,可以在一个时钟周期内执行一条指令。它还采用了突发总线方式,大大提高了与内存的数据交换速度。由于这些改进,80486的性能比带有80387数学协微处理器的80386 DX性能提高了4倍。

第5阶段

第5阶段(1993-2005年)是奔腾(pentium)系列微处理器时代,通常称为第5代。典型产品是Intel公司的奔腾系列芯片及与之兼容的AMD的K6系列微处理器芯片。内部采用了超标量指令流水线结构,并具有相互独立的指令和数据高速缓存。随着MMX(MultiMediaeXtended)微处理器的出现,使微机的发展在网络化、多媒体化和智能化等方面跨上了更高的台阶。

早期的奔腾75MHz~120MHz使用0.5微米的制造工艺,后期120MHz频率以上的奔腾则改用0.35微米工艺。经典奔腾的性能相当平均,整数运算和浮点运算都不错。 为了提高电脑在多媒体、3D图形方面的应用能力,许多新指令集应运而生,其中最著名的三种便是英特尔的MMX、SSE和AMD的3D NOW!。 MMX(MultiMedia Extensions,多媒体扩展指令集)是英特尔于1996年发明的一项多媒体指令增强技术,包括57条多媒体指令,这些指令可以一次处理多个数据,MMX技术在软件的配合下,就可以得到更好的性能。

多能奔腾(Pentium MMX)的正式名称就是“带有MMX技术的Pentium”,是在1996年底发布的。从多能奔腾开始,英特尔就对其生产的CPU开始锁倍频了,但是MMX的CPU超外频能力特别强,而且还可以通过提高核心电压来超倍频,所以那个时候超频是一个很时髦的行动。超频这个词语也是从那个时候开始流行的。

多能奔腾是继Pentium后英特尔又一个成功的产品,其生命力也相当顽强。多能奔腾在原Pentium的基础上进行了重大的改进,增加了片内16KB数据缓存和16KB指令缓存,4路写缓存以及分支预测单元和返回堆栈技术。特别是新增加的57条MMX多媒体指令,使得多能奔腾即使在运行非MMX优化的程序时,也比同主频的Pentium CPU要快得多。

1997年推出的Pentium II处理器结合了Intel MMX技术,能以极高的效率处理影片、音效、以及绘图资料,首次采用Single Edge Contact (S.E.C) 匣型封装,内建了高速快取记忆体。这款晶片让电脑使用者撷取、编辑、以及透过网际网络和亲友分享数位相片、编辑与新增文字、音乐或制作家庭**的转场效果、使用视讯电话以及透过标准电话线与网际网络传送影片,Intel Pentium II处理器晶体管数目为750万颗。

1999年推出的Pentium III 处理器加入70个新指令,加入网际网络串流SIMD延伸集称为MMX,能大幅提升先进影像、3D、串流音乐、影片、语音辨识等应用的性能,它能大幅提升网际网络的使用经验,让使用者能浏览逼真的线上博物馆与商店,以及下载高品质影片,Intel首次导入0.25微米技术,Intel Pentium III晶体管数目约为950万颗。

与此同年,英特尔还发布了PentiumIII Xeon处理器。作为PentiumII Xeon的后继者,除了在内核架构上采纳全新设计以外,也继承了Pentium III处理器新增的70条指令集,以更好执行多媒体、流媒体应用软件。除了面对企业级的市场以外,Pentium III Xeon加强了电子商务应用与高阶商务计算的能力。在缓存速度与系统总线结构上,也有很多进步,很大程度提升了性能,并为更好的多处理器协同工作进行了设计。

2000年推出的Pentium 4处理器内建了4200万个晶体管,以及采用0.18微米的电路,Pentium 4初期推出版本的速度就高达1.5GHz,晶体管数目约为4200万颗,翌年8月,Pentium 4 处理理达到2 GHz的里程碑。2002年英特尔推出新款Intel Pentium 4处理器内含创新的Hyper-Threading(HT)超线程技术。超线程技术打造出新等级的高性能桌上型电脑,能同时快速执行多项运算应用,或针对支持多重线程的软件带来更高的性能。超线程技术让电脑性能增加25%。除了为桌上型电脑使用者提供超线程技术外,英特尔也达成另一项电脑里程碑,就是推出运作频率达3.06 GHz的Pentium 4处理器,是首款每秒执行30亿个运算周期的商业微处理器,如此优异的性能要归功于当时业界最先进的0.13微米制程技术,翌年,内建超线程技术的Intel Pentium 4处理器频率达到3.2 GHz。

PentiumM:由以色列小组专门设计的新型移动CPU,Pentium M是英特尔公司的x86架构微处理器,供笔记簿型个人电脑使用,亦被作为Centrino的一部分,于2003年3月推出。公布有以下主频:标准1.6GHz,1.5GHz,1.4GHz,1.3GHz,低电压1.1GHz,超低电压900MHz。为了在低主频得到高效能,Banias作出了优化,使每个时钟所能执行的指令数目更多,并通过高级分支预测来降低错误预测率。另外最突出的改进就L2高速缓存增至1MB(P3-M和P4-M都只有512KB),估计Banias数目高达7700万的晶体管大部分就用在这上。

此外还有一系列与减少功耗有关的设计:增强型Speedstep技术是必不可少的了,拥有多个供电电压和计算频率,从而使性能可以更好地满足应用需求。

智能供电分布可将系统电量集中分布到处理器需要的地方,并关闭空闲的应用;移动电压定位(MVPIV)技术可根据处理器活动动态降低电压,从而支持更低的散热设计功率和更小巧的外形设计;经优化功率的400MHz系统总线;Micro-opsfusion微操作指令融合技术,在存在多个可同时执行的指令的情况下,将这些指令合成为一个指令,以提高性能与电力使用效率。专用的堆栈管理器,使用记录内部运行情况的专用硬件,处理器可无中断执行程序。

Banias所对应的芯片组为855系列,855芯片组由北桥芯片855和南桥芯片ICH4-M组成,北桥芯片分为不带内置显卡的855PM(代号Odem)和带内置显卡的855GM(代号Montara-GM),支持高达2GB的DDR266/200内存,AGP4X,USB2.0,两组ATA-100、AC97音效及Modem。其中855GM为三维及显示引擎优化InternalClockGating,它可以在需要时才进行三维显示引擎供电,从而降低芯片组的功率。

2005年Intel推出的双核心处理器有Pentium D和Pentium Extreme Edition,同时推出945/955/965/975芯片组来支持新推出的双核心处理器,采用90nm工艺生产的这两款新推出的双核心处理器使用是没有针脚的LGA 775接口,但处理器底部的贴片电容数目有所增加,排列方式也有所不同。

桌面平台的核心代号Smithfield的处理器,正式命名为Pentium D处理器,除了摆脱阿拉伯数字改用英文字母来表示这次双核心处理器的世代交替外,D的字母也更容易让人联想起Dual-Core双核心的涵义。

Intel的双核心构架更像是一个双CPU平台,Pentium D处理器继续沿用Prescott架构及90nm生产技术生产。Pentium D内核实际上由于两个独立的2独立的Prescott核心组成,每个核心拥有独立的1MB L2缓存及执行单元,两个核心加起来一共拥有2MB,但由于处理器中的两个核心都拥有独立的缓存,因此必须保正每个二级缓存当中的信息完全一致,否则就会出现运算错误。

为了解决这一问题,Intel将两个核心之间的协调工作交给了外部的MCH(北桥)芯片,虽然缓存之间的数据传输与存储并不巨大,但由于需要通过外部的MCH芯片进行协调处理,毫无疑问的会对整个的处理速度带来一定的延迟,从而影响到处理器整体性能的发挥。

由于采用Prescott内核,因此Pentium D也支持EM64T技术、XD bit安全技术。值得一提的是,Pentium D处理器将不支持Hyper-Threading技术。原因很明显:在多个物理处理器及多个逻辑处理器之间正确分配数据流、平衡运算任务并非易事。比如,如果应用程序需要两个运算线程,很明显每个线程对应一个物理内核,但如果有3个运算线程呢?因此为了减少双核心Pentium D架构复杂性,英特尔决定在针对主流市场的Pentium D中取消对Hyper-Threading技术的支持。

同出自Intel之手,而且Pentium D和Pentium Extreme Edition两款双核心处理器名字上的差别也预示着这两款处理器在规格上也不尽相同。其中它们之间最大的不同就是对于超线程(Hyper-Threading)技术的支持。Pentium D不支持超线程技术,而Pentium Extreme Edition则没有这方面的限制。在打开超线程技术的情况下,双核心Pentium Extreme Edition处理器能够模拟出另外两个逻辑处理器,可以被系统认成四核心系统。

PentiumEE系列都采用三位数字的方式来标注,形式是PentiumEE8xx或9xx,例如PentiumEE840等等,数字越大就表示规格越高或支持的特性越多。

PentiumEE8x0:表示这是Smithfield核心、每核心1MB二级缓存、800MHzFSB的产品,其与PentiumD8x0系列的唯一区别仅仅只是增加了对超线程技术的支持,除此之外其它的技术特性和参数都完全相同。

PentiumEE9x5:表示这是Presler核心、每核心2MB二级缓存、1066MHzFSB的产品,其与PentiumD9x0系列的区别只是增加了对超线程技术的支持以及将前端总线提高到1066MHzFSB,除此之外其它的技术特性和参数都完全相同。

第6阶段

第6阶段(2005年至今)是酷睿(core)系列微处理器时代,通常称为第6代。“酷睿”是一款领先节能的新型微架构,设计的出发点是提供卓然出众的性能和能效,提高每瓦特性能,也就是所谓的能效比。早期的酷睿是基于笔记本处理器的。 酷睿2:英文名称为Core 2 Duo,是是英特尔在2006年推出的新一代基于Core微架构的产品体系统称。于2006年7月27日发布。酷睿2是一个跨平台的构架体系,包括服务器版、桌面版、移动版三大领域。其中,服务器版的开发代号为Woodcrest,桌面版的开发代号为Conroe,移动版的开发代号为Merom。

SNB(Sandy Bridge)是英特尔在2011年初发布的新一代处理器微架构,这一构架的最大意义莫过于重新定义了“整合平台”的概念,与处理器“无缝融合”的“核芯显卡”终结了“集成显卡”的时代。这一创举得益于全新的32nm制造工艺。由于Sandy Bridge 构架下的处理器采用了比之前的45nm工艺更加先进的32nm制造工艺,理论上实现了CPU功耗的进一步降低,及其电路尺寸和性能的显著优化,这就为将整合图形核心(核芯显卡)与CPU封装在同一块基板上创造了有利条件。此外,第二代酷睿还加入了全新的高清视频处理单元。视频转解码速度的高与低跟处理器是有直接关系的,由于高清视频处理单元的加入,新一代酷睿处理器的视频处理时间比老款处理器至少提升了30%。

在2012年4月24日下午北京天文馆,intel正式发布了ivy bridge(IVB)处理器。22nm Ivy Bridge会将执行单元的数量翻一番,达到最多24个,自然会带来性能上的进一步跃进。Ivy Bridge会加入对DX11的支持的集成显卡。另外新加入的XHCI USB 3.0控制器则共享其中四条通道,从而提供最多四个USB 3.0,从而支持原生USB3.0。cpu的制作采用3D晶体管技术的CPU耗电量会减少一半。

1.因特网又叫(),最早诞生在()国。 2.电报的发明者是(),()发明了电话。

1. 因特网又叫互联网、万维网、阿帕网

Internet 起源于美国的五角大楼

它的前身是美国国防部高级研究计划局

2. 电报的发明者是 莫尔斯,1791年4月27日生于麻省查理镇。他喜爱绘画,曾参与创办《商业日报》(纽约)。1826-1845年任国立图画院首任院长。1832年听别人谈论新发现的电磁时,产生了开创电报的思想。1838年他制定点线系统,即后来世界通行的莫尔斯电码。1854年,美国法院确定了他的专利权。从此,他声誉日隆,财富大增。晚年从事慈善事业。1872年4月2日病逝。

电话的发明家是英国人 亚历山大·贝尔。 贝尔出生在英国一个声学世家,后移居美国。在波士顿曾开办过增益聋哑人教师的学校。由于职业上的原因,他研究过听和说的生理功能。后受聘为波士顿大学声音生理学教授,1873年,他辞去教授职务,开始专心研制电话。 要研制成电话,先要把声音信号变成电信号,再把电信号变成声信号,在贝尔之前,已经有不少人在研究这个问题。1875年贝尔在工作中看到电报机中应用了能够把电信号和机械运动互相转换的电磁铁,这使他受到了启发。贝尔开始设计电磁式电话。他最初把音叉放在带铁芯的线圈前,音叉振动引起铁芯相应运动,产生感应电流,电流信号传到导线另一头经过转换,变成声信号,随后,贝尔又把音叉换成能够随着声音振动的金属片,把铁芯改作磁棒,经过反复实验,制成了实用的电话装置。1876年,贝尔又获得了美国的电话专利,他不仅发明了电话,而且建起了世界上第一家电话公司。

还有一种说法是

电话之父”不是贝尔 一直以来被公认的“电话之父”———贝尔。新华/美联 据《每日电讯报》12月1日报道,众所周知,祖籍苏格兰、后来移民美国的亚历山大·格雷厄姆·贝尔是世界上第一部电话的发明者,他也因此获得了“电话之父”的称号。然而最新解密的文件披露,其实世界上第一部电话的发明者根本不是贝尔,而是一名叫做菲利浦·雷斯的德国科学教师。英国电话公司在50年前就发现了这个秘密,但为了商业利益却一直守口如瓶。 据伦敦科学博物馆馆长约翰·利芬称,这个秘密是他在博物馆中的故纸堆中发现的。新发现的文件显示,早在1947年二战刚刚结束后不久,为了平息“电话之父”的争论,英国标准电话电报公司(stc)的工程师们就对一系列古老的电话机进行了测试,其中一些电话机的发明时间远在“电话之父”贝尔发明第一台电话之前。实验结果显示,一部由德国科学教师菲利浦·雷斯发明的电话设备完全可以使用,而这部电话机发明于1863年,比贝尔的第一部电话问世还要早13年。科学家们发现,尽管这部电话传递的语音非常微弱,但它能够工作。 所以,最早的电话发明者不是贝尔,也不是爱迪生!

3.一般的平民传递书信,主要靠过路人,僧人,文人等云游的人,这些人捎信,在路途之中可以解决食宿问题,他们也很愿意!

官方主要就是驿站了。

传递军情:

这方面军队一定有专职的人员了,另外还有烽火台,信鸽。

-----------------------------------------------------------

信鸽送信的准确性低,大多是书信,但都要花上以月为单位的长时间,也有通过骑马的100里加急、200里加急、300里加急、、、、、、但要花大钱,一般这种“快递”多用于官场书信。

-----------------------------------------------------------

还有烽火/狼烟等军事上的手段

可以用火把

-----------------------------------------------------------

古人传递信息的方法大约有以下几种:

[1]羽檄:插有羽毛的书信多用于战事紧急。

[2]鸡毛信:一般用于民间。

[3]羽书:用于征调军队。

[4]信鸽传书[所说的飞鸽传书]

[5]快马传书。

[6]传竹筒:官家,民间都用,类似现在的信封。

[7]急脚递:用于传递紧急军事情报之用,俗称“传金牌”。

[8] 烽火/狼烟等不同的朝代有不同的传递方式。 4.电话,电脑 ,邮件,信件,传真,邮箱,手机,对讲机,广告,捎口信,贴广告,登报纸,发传单,电视台,收音机,。。。。。。。。。 语言 手势 眼神 灵犀。。。。。|

求一个乔布斯传的电子书,谢谢?

乔布斯一出生就被亲生父母遗弃,后来有人收养了他,养父母收入低,乔布斯不得不大学退学,但是热爱学习的他天天跑去学校学习(他的经历和亚马逊创始人杰夫贝左斯很像)。

乔布斯家就住在硅谷,但是硅谷刚刚崛起,他家旁边有很多科技公司,他邻居是个某科技公司员工同时更是个老好人,因为他让乔布斯第一次看到天价的计算机。

乔布斯说服了一个天才学长入伙帮他写代码,(乔布斯编程能力差)。就这样,他们创建了苹果公司。

乔布斯看到xx公司发明了电脑UI系统(就是图形界面操作电脑,不然我们就只能用命令行操作),然后给自家电脑也开发了一套。

xx公司的员工发明了鼠标(鼠标之父),乔布斯看到后高薪把他挖来。就这样,乔布斯成为了UI、鼠标的推广者。

电脑卖的越来越好,乔布斯请可口可乐ceo跳槽过来工作,后来这个ceo把乔布斯赶出苹果,再后来苹果就快倒闭了。

被赶出苹果的乔布斯收购了一个工作室,皮克斯工作室发布了历史上第一部电脑制成的3d动画《玩具总动员》,票房大卖。

快要倒闭的苹果内部不知道怎么办,苹果就决定通过收购皮克斯工作室的方式让乔布斯重新回来领导。

乔布斯继续领导苹果后,大刀阔斧改革苹果,电脑系统不再卖给戴尔惠普之类的,而是自己组装电脑卖(电脑组装没技术可言,只有系统和硬件开发才要技术),这样钱挣了,成本降低了。

后来又开始mp3(魅族就是卖这个起家的),又大获成功。

再到后来3g时代来临,乔布斯决定变革手机时代,世界上第一部真正意义上的智能手机诞生了(不过前几代苹果都是期望值高,实际效果很差),直到iphone4登场后轰动全球,整个世界变疯狂了,各大手机厂商开始研发智能机。

再后来…他在会议上突然倒下,癌症越来越严重,不久就与世长辞…

最早出现的一部电脑是属于哪一个国家?中国最早制造出电脑的又是哪一个厂商?

美国,1984年,联想集团的前身--新技术发展公司成立,中国出现第一次微机热。

1985年,华光Ⅱ型汉字激光照排系统投入生产性使用。

1986年,中华学习机投入生产。

1987年,第一台国产的286微机--长城286正式推出。

1988年,第一台国产386微机--长城386推出,中国发现首例计算机病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