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计算机网路的发展历程?

2.计算机高手解释一下 工作流系统 (Workflow systems)

3.电脑音乐系统的组成

4.linux系统如何改装windows?

九十年代电脑配置_九十年代有什么电脑系统

Office等软件应用于win98/win2000/winXP/win7等,微软公司的一些操作系统。

MicrosoftOffice是由Microsoft(微软)公司开发的一套基于Windows操作系统的办公软件套装。常用组件有Word、Excel、PowerPoint等。最新版本为Office365(Office2019)。

2013年3月微软副总裁杰夫·特珀说微软将于今年上半年推出代号为“Oslo”的Office应用,该款应用将支持Windows8、以及搭载了苹果iOS和谷歌Android移动操作系统的智能手机和平板电脑。微软将于11月2日在纽约举办Office发布会。

扩展资料:

Office最初出现于九十年代早期,最初是一个推广名称,指一些以前曾单独发售的软件的合集。当时主要的推广重点是购买合集比单独购买要省很多钱。最初的Office版本只有Word、Excel和Powerpoint;另外一个专业版包含MicrosoftAess;随着时间的流逝,Office应用程序逐渐整合,共享一些特性,例如拼写和语法检查、OLE数据整合和微软MicrosoftVBA(VisualBasicfor)脚本语言。

计算机网路的发展历程?

计算机控制系统的分类: 数据采集系统(DAS)、直接数字控制系统(DDC)、计算机监督控制系统(SCC)、分散控制系统(DCS)、现场总线控制系统(FCS)

  DAS:数据采集与处理

DDC:直接控制生产过程

SCC:实现生产过程的优化

DCS:分散控制、集中管理

FCS:开放的、具可互操作性的、彻底分散的分布式控制系统

 DAS数据采集系统包括了:可视化的报表定义、审核关系的定义、报表的审批和发布、数据填报、数据预处理、数据评审、综合查询统计等功能模块。通过信息采集网络化和数字化,扩大数据采集的覆盖范围,提高审核工作的全面性、及时性和准确性;最终实现相关业务工作管理现代化、程序规范化、决策科学化,服务网络化。

DDC是直接数字控制器的英文简称,DCS是分布式控制系统的简称,一个是智能控制器名称,一个是系统名称。 DDC是DCS的分系统,DCS是集散控制系统包含DDC,PLC等. DCS的中文名称叫做集散控制系统,主要用来进行多回路控制的,是一种专有的系统,由DCS厂家做好一切的系统,而PLC控制是分散的,主要专著开关量和少量的模拟量的控制。 大型的PLC系统(ROM过兆级、入出点数过千点、并设有各类通信协议的现场总线接口)可以相当于DCS;小型的PLC系统(只有点对点通信接口)可以成为DCS系统的局部执行部件。二者的控制对象有差距;DCS系统是基于PC的软硬件、网络资源图形处理能力。

SCC计算机监督控制系统有两级控制,第一级用DDC计算机或模拟调节器,完成直接控制;第二级为SCC计算机,根据反映生产过程状况的数据和数学模型进行必要的计算,给DDC计算机或模拟调节器提供各种控制信息,如最佳给定值和最优控制量等。

FCS用现场总线这一开放的,具有可互操作的网络将现场各控制器及仪表设备互连,构成现场总线控制系统,同时控制功能彻底下放到现场,降低了安装成本和维护费用。因此,现场总线控制系统FCS实质是 一种开放的、具可互操作性的、彻底分散的分布式控制系统,有望成为21世纪控制系统的主流产品。

计算机高手解释一下 工作流系统 (Workflow systems)

在当今社会,计算机网路技术的应用无处不在,各行各业都能够看到计算机网路技术的影子,这充分说明了计算机网路技术对于推动社会发展的重要作用和积极意义。下面是我跟大家分享的是,欢迎大家来阅读学习~

 

1946年世界上第一台电子计算机问世,但只能是单机工作,给使用者使用计算机带来很大的不便,为此,后来开发了具有收发功能的终端和电传机,这样使用者就可以在终端输入资料通过通讯线路将其发往远地的计算机,而计算机处理后的结果也可以回送给终端使用者。这就是计算机与通讯相结合的开始,但这只是一种简单的联接,也称之为主从式网路。七十至八十年代,出现了以个人电脑为主的商业计算模式,由于认识到商业计算的复杂性,区域网产生了,多台主机通过通讯线路互连,可以共享硬体及软体资源,从而大大降低了商业使用者印表机和磁碟的费用。到了八十至九十年代,远端计算的需求不断地增加,迫使计算机界开发出多种广域网协议,网间网的互联极大程度地发展起来。

计算机网路的发展所经历的几个阶段:

第一阶段:60年代末期到70年代初期,可以称为面向终端的计算机网路,即区域网的萌芽阶段。

第二阶段:70年代中期到70年代末期,是计算机区域网的形成阶段。基本特点是计算机区域性网路作为一种新型的计算机组织体系,形成了基本的体系结构。

第三阶段:80年代初期是计算机区域性网路发展的成熟阶段。在这一阶段,计算机区域性网路开始走向产品化、标准化,形成了开放系统的互连网路。

第四阶段:90年代至今,基本网路发展更加成熟,它将进一步促使全球计算机网路时代的到来。

网路并不新鲜。在计算机时代早期,众所周知的巨型机时代,计算机世界被称为分时系统的大系统所统治。分时系统允许你通过只含显示器和键盘的哑终端来使用主机。哑终端很像PC,但没有它自己的CPU、记忆体和硬碟。靠哑终端,成百上千的使用者可以同时访问主机。这是如何工作的?是由于分时系统的威力,它将主机时间分成片,给使用者分配时间片。片很短,会使使用者产生错觉,以为主机完全为他所用。

在七十年代,大的分时系统被更小的微机系统所取代。微机系统在小规模上采用了分时系统。所以说,并不是直到七十年代PC发明后,才想出了今天的网路

远端终端计算机系统是在分时计算机系统基础上,通过Modem调变解调器和PSTN公用电话网把计算机资源向地理上分布的许多远端终端使用者提供共享资源服务的。这虽然还不能算是真正的计算机网路系统,但它是计算机与通讯系统结合的最初尝试。远端终端使用者似乎已经感觉到使用"计算机网路"的味道了

在远端终端计算机系统基础上,人们开始研究把计算机与计算机通过PSTN等已有的通讯系统互联起来。为了使计算机之间的通讯联接可靠,建立了分层通讯体系和相应的网路通讯协议,于是诞生了以资源共享为主要目的的计算机网路。由于网路中计算机之间具有资料交换的能力,提供了在更大范围内计算机之间协同工作、实现分布处理甚至并行处理的能力,联网使用者之间直接通过计算机网路进行资讯交换的通讯能力也大大增强

1969年12月, Internet的前身--美国的ARPA网投入执行,它标志着我们常称的计算机网路的兴起。这个计算机互联的网路系统是一种分组交换网。分组交换技术使计算机网路的概念、结构和网路设计方面都发生了根本性的变化,它为后来的计算机网路打下了基础

八十年代初,随着PC个人微机应用的推广,PC联网的需求也随之增大,各种基于PC互联的微机区域网纷纷出台。这个时期微机区域网系统的典型结构是在共享介质通讯网平台上的共享档案伺服器结构,即为所有联网PC设定一台专用的可共享的网路档案伺服器。PC是一台"麻雀虽小,五脏俱全"的小计算机,每个PC机使用者的主要任务仍在自己的PC机上执行,仅在需要访问共享磁碟档案时才通过网路访问档案伺服器,体现了计算机网路中各计算机之间的协同工作。由于使用了较PSTN数率高得多的同轴电缆、光纤等高速传输介质,使PC网 *** 问共享资源的数率和效率大大提高。这种基于档案伺服器微机网路对网内计算机进行了分工:PC机面向使用者,微机伺服器专用于提供共享档案资源。所以它实际上就是一种客户机/伺服器模式

计算机网路系统是非常复杂的系统,计算机之间相互通讯涉及到许多复杂的技术问题,为实现计算机网路通讯,计算机网路采用的是分层解决网路技术问题的方法。但是,由于存在不同的分层网路系统体系结构,它们的产品之间很难实现互联。为此,国际标准化组织ISO在年正式颁布了"开放系统互连基本参考模型"OSI国际标准,使计算机网路体系结构实现了标准化

进入九十年代,计算机技术、通讯技术以及建立在计算机和网路技术基础上的计算机网路技术得到了迅猛的发展。特别是1993年美国宣布建立国家资讯基础设施NII后,全世界许多国家纷纷制定和建立本国的NII,从而极大地推动了计算机网路技术的发展,使计算机网路进入了一个崭新的阶段。目前,全球以美国为核心的高速计算机网际网路络即Internet已经形成,Internet已经成为人类最重要的、最大的知识宝库。而美国 *** 又分别于1996年和1997年开始研究发展更加快速可靠的网际网路2Internet 2和下一代网际网路Next Generation Internet。可以说,网路互联和高速计算机网路正成为最新一代的计算机网路的发展方向。

电脑音乐系统的组成

工作流(Workflow)就是“业务过程的部分或整体在计算机应用环境下的自动化”,它主要解决的是“使在多个参与者之间按照某种预定义的规则传递文档、信息或任务的过程自动进行,从而实现某个预期的业务目标,或者促使此目标的实现”。

简单地说,工作流就是一系列相互衔接、自动进行的业务活动或任务。一个工作流包括一组任务(或活动)及它们的相互顺序关系,还包括流程及任务(或活动)的启动和终止条件,以及对每个任务(或活动)的描述。

工作流在大多数的实际应用中的情况可以这样来简单地描述:在网络、服务器和多台计算机客户端的硬件平台上,业务过程按照预先设定的规则并借助应用程序和人对相关数据的处理而完成。例如,在日常办公中,当撰写好某份报告之后,可能需要将其提交给领导进行审阅或批示;审批意见可能需要汇集并提交给另外一个人,以便对报告进行进一步的修改。这样,可能会形成同一篇文档在多个人之间的顺序或同时传递。对于这样的情况,我们可以使用工作流技术来控制和管理文档在各个计算机之间自动传递,而非手工传递。这就可以称之为工作流。

类似的关于文档的自动化处理只是工作流技术的一种简单应用。事实上,工作流技术在现实生活中能够完成更多更复杂的任务。如企业(或机构)内部的各种数据或信息的自动处理,多种业务流程的整合,企业(或机构)之间的数据交换,借助Internet技术实现跨地域的数据传输和处理等等。

某产品销售的工作流示意图:

一、工作流发展

工作流技术起源于二十世纪七十年代中期办公自动化领域的研究,由于当时计算机尚未普及,网络技术水平还很低以及理论基础匮乏,这项新技术并未取得成功。1983年至1985年间,在图像处理领域和电子邮件领域出现了早期的含有工作流特征的商用系统。

进入九十年代以后,随着个人计算机、网络技术的普及和推广,以及信息化建设的日益完善,使得工作流技术的研究与开发进入了一个新的热潮。1993年8月,第一个工作流技术标准化的工业组织——工作流管理联盟(Workflow Management Coalition,简称WFMC,下同)成立。1994年,工作流管理联盟发布了用于工作流管理系统之间互操作的工作流参考模型,并相继制定了一系列工业标准。与此同时,关于工作流技术的学术研究也十分活跃,许多原型系统在实验室里开发出来。进入二十一世纪以来,工作流技术已被越来越多的人认可,与之相关的标准规范、工作流引擎及商业产品不胜枚举。人们在开发推广工作流产品的同时,更加注重工作流的理论研究,以推动该项技术走向成熟。

二、工作流的特点

1,图形化、可视化设计流程图

2,支持各种复杂流程

3,组织结构级处理者指定功能

4,B/S结构,纯浏览器应用

5,强大的安全性特色

6,表单功能强大,扩展便捷

7,灵活的外出、超时管理策略

8,处理过程可跟踪、管理

9,丰富的统计、查询、报表功能

10,与MAIL系统集成

三、工作流的优点

企业实施工作流管理所带来的好处是非常明显的,这包括提高企业运营效率、改善企业资源利用、提高企业运作的灵活性和适应性、提高工作效率、集中精力处理核心业务、跟踪业务处理过程、量化考核业务处理的效率、减少浪费、增加利润、充分发挥现有计算机网络资源的作用。实施工作流将达到缩短企业运营周期、改善企业内(外)部流程、优化并合理利用资源、减少人为差错和延误,提高劳动生产率等目的。

总结实施工作流带来的好处,可以归纳为以下几点:

1,要处理的事项已自动传递到个人电脑上

2,不再需要对员工进行流程的培训,平滑实现流程变更

3,员工只需将精力集中在处理自己关心的数据上

4,随时得到历史数据

5,随时生成处理效率报表

6,达到无纸化办公的目标

7,完全支持移动办公,使作业同步化

8,科学管理更进一层,办公效率明显提高

9,企业的核心竞争力将有提升

10,通过流程自动化与数据库集成,以及各类表单统计查询功能,提高决策能力

四、工作流WorkFlow技术构架

五、工作流是如何实现的

工作流的实施需要三个基本步骤:映射、建模和管理。映射是第一个步骤,其首要任务是确定并且文档化组织内全部现有的手工和自动化的业务流程;建模则是开发一个有助于建成流线型业务过程的模型。第三阶段是软件实施以及跨越全部工作部门、业务单元甚至是整个企业的无缝系统集成。

为了确保工作流系统能够“无缝地”实施到组织机构中,项目组都必须遵从已经定义好的、经过实践确认的行之有效的工作方法,并且在每个工作阶段都必须有可以度量的结果。一个深思熟虑的实施计划被有经验的团队执行,是成功地采用和实施工作流的决定因素。下图描述了一个推荐的、可供典型组织机构采纳的高层工作流(实施流程)。下面按图中步骤具体阐述。

建立项目管理办公室

项目管理办公室的组成是第一步,也是最重要的一步。项目管理办公室的成员须经过严格谨慎挑选,他们必须在恰当的程度上广泛代表组织内的业务、运营、IT以及审计等部门。产品供应方的产品专家、技术支持人员和管理人员也必须参与其中,以与用户互补。通常在PMO中还包含变更管理顾问,有助于形成组织中人员思路的多样化。每个成员的角色和责任必须定义清楚。PMO从整体上确立项目的实施范围、目标、实施时间框架以及优先级等等。PMO也负责管理和跟踪项目进度、设定检测项目是否成功的指标,以及定期向高层汇报项目状况等。

业务分析

项目组将分析用户现有的业务流程,找出哪些流程需要优化和改进以达到上佳效果,并分析每个流程的时间线和期望的结果。他们将与关键人员进行座谈,收集和鉴别正确的信息及数据,从而决定工作流系统如何满足需求。接下来的业务分析将辨别出哪些流程可以被优化、自动化、流线型化,哪些流程甚至需要重新设计。

确定目标

确定上佳目标是建立在业务流程详细分析的基础之上的。工作流项目的目标定义应该清晰并可以进行验证,好的目标意味着项目的成功。在实施过程的每一个阶段,项目组必须确认达到的结果是他们所期望的结果。例如,如果目标是缩短开发票周期两周,则必须分析现有的时间跟踪、记账和开发票等流程。

确定实施计划

目标确立后,由用户和软件供应商组成的项目组展示工作流解决方案具备的各种模块,根据用户提出的特定需求定义他们的功能和特性,并基于业务的优先级,共同决定每个模块的上线时间。

将业务流程在工作流系统中建立模型

在实施过程中建立业务模型是一个极重要的步骤。用户应当紧密地同软件产品应用专家进行合作,以在易用性和功能需求之间达到平衡。

用户可以在部署阶段前对模型进行测试,以确保该模型符合实际要求且没有过多的开销。需要指出的是,如果这个建模步骤没有完全正确地完成,将导致错误的报表或者多余的管理工作。

实现流程和软件集成

在这个阶段,项目组将确定现有的需要与工作流系统交互的流程与系统。如果处理不当,新旧流程的集成将导致失败。流程集成的一个重要方面就是在多系统之间消除或者最小化冗余数据,并在多个系统间复制这些数据。流程必须紧密集成,数据必须能跨越不同的流程和应用,顺畅流动。

项目组也必须确保工作流系统符合用户组织机构的安全标准,这一点经常在部署阶段前被忽视。

部署工作流系统

部署工作流系统包括两部分内容。第一部分自然是技术部分,涵盖了硬件和软件的安装、备份、恢复以及网络安装等等,这与一般的IT应用实施相似。

第二部分是指上线试运行。试运行小组应具有真正的代表性。项目组必须与试运行小组就项目的重要性进行沟通,并确保提供足够的培训,使得试运行小组能够对试运行工作得心应手。建议项目组建立清晰的沟通渠道,保证在试运行期间可以及时反馈用户的意见和建议。试运行将使项目组鉴别出原来设计和计划的弱点和缺点,并在大规模上线运行前加以解决。这也可以提高用户对于新流程的接受程度,因为用户感到他们也参与了项目的开发部分,解决方案不是强加给他们的。

一般认为,采用阶段性实施工作流系统可使用户更快地获得效益。因为用户可以更有效地渐进学习新系统,取得立竿见影的效益。阶段性实施还给予用户更多的时间了解、评估他们进一步的需求,使得项目实施期间的修改更加容易。另外,阶段性实施项目降低了风险。

系统评估

特别注意,在每一个阶段完成后,项目组都应该基于项目开始时设定的目标,对已经完成的结果进行评估,同时分析所达到的结果,并与最初的设计目标相对照。为了确保工作流解决方案在现有的业务环境中优化出更理?通,以了解什么需要更改。

系统支持

为确保实施成功,更佳地使用工作流软件,组织机构必须进行服务投资,组织机构应该委派专业人员提供第一线的服务,也应负责与供应商签订合同,以获得第二级支持。

六、工作流适用行业

消费品行业,制造业,电信服务业,银证险等金融服务业,物流服务业,物业服务业,物业管理,大中型进出口贸易公司,政府事业机构,研究院所及教育服务业等,特别是大的跨国企业和集团公司。

七、工作流具体应用

关键业务流程: 订单、报价处理、采购处理、合同审核、客户电话处理、供应链管理等

行政管理类:出差申请、加班申请、请假申请、用车申请、各种办公用品申请、购买申请、日报周报等凡是原来手工流转处理的行政表单。

人事管理类: 员工培训安排、绩效考评、职位变动处理、员工档案信息管理等。

财务相关类: 付款请求、应收款处理、日常报销处理、出差报销、预算和计划申请等。

客户服务类: 客户信息管理、客户投诉、请求处理、售后服务管理等管理等。

类: ISO系列对应流程、质量管理对应流程、产品数据信息管理、贸易公司报关处理、物流公司货物跟踪处理等各种通过表单逐步手工流转完成的任务均可应用工作流软件自动规范地实施。

作为一个成熟稳定的工作流产品,不仅提供日常办公和关键业务流程智能化管理,而且能根据公司的特殊实际要求轻松方便地随时定制各种流程,并可实现不同角色不同的跟踪、查询、统计、打印等强大功能

结论

许多组织机构都有雄心勃勃的计划,为了能够夺回失去的时间和获得竞争优势,希望能够以大的步伐,更深(企业级或多级)、更广(多应用)和更快(短时间)地进入数字工作流时代。我经常发现他们因为许多原因而惨遭失败。根据我个人经验,明智的做法是从小的范围开始做起,并随着工作流的成长而逐步做大。阶段性实施提供了转换到新的流程的平稳方法。由于用户看到了效益,使得用户更易于接纳新的工作流程。阶段性实施的另一个原因,是用户不能够承受一下子丢弃原有的全部流程,从零开始。组织机构应该在当前业务过程中最没有效率的地方,集中寻找他们的“痛处”,然后利用“案例驱动”原则影响他们。

组织机构也必须认识到,当计划实施一个新的工作流程时,行政力量和企业文化必须要考虑进去。

成功与否的最后一个关键要素就是“人”。当我们改变业务流程时,技术是一个方面,但更大的挑战来自员工。的确,数字工作流系统要分阶段进行,使人们“渐进式”地取得经验,而不是“革命式”地得到经验。

工作流:workflow

今天讲的是工作流系统

什么是工作流系统: 工作流(Workflow)就是“业务过程的部分或整体在计算机应用环境下的自动化”,它主要解决的是“使在多个参与者之间按照某种预定义的规则传递文档、信息或任务的过程自动进行,从而实现某个预期的业务目标,或者促使此目标的实现”。

简单地说,工作流系统就是一系列相互衔接、自动进行的业务活动或任务。//一个工作流包括一组任务(或活动)及它们的相互顺序关系,还包括流程及任务(或活动)的启动和终止条件,以及对每个任务(或活动)的描述

例如,在日常办公中,当撰写好某份报告之后,可能需要将其提交给领导进行审阅或批示;审批意见可能需要汇集并提交给另外一个人,以便对报告进行进一步的修改。这样,可能会形成同一篇文档在多个人之间的顺序或同时传递。对于这样的情况,我们可以使用工作流技术来控制和管理文档在各个计算机之间自动传递,而非手工传递。这就可以称之为工作流。

工作流技术架构()

词语解释

Middleware 中间件

Runtime 运行时间

Prebuilt 之前建立

Flowchart 流程图,作业图

Subsystem 子系统

工作流(Workflow)的优点

企业实施工作流管理所带来的好处是非常明显的,这包括提高企业运营效率、改善企业资源利用、提高企业运作的灵活性和适应性、提高工作效率、集中精力处理核心业务、跟踪业务处理过程、量化考核业务处理的效率、减少浪费、增加利润、充分发挥现有计算机网络资源的作用。实施工作流将达到缩短企业运营周期、改善企业内(外)部流程、优化并合理利用资源、减少人为差错和延误,提高劳动生产率等目的。

总结实施工作流带来的好处,可以归纳为以下几点:

1,要处理的事项已自动传递到个人电脑上

2,不再需要对员工进行流程的培训,平滑实现流程变更

3,员工只需将精力集中在处理自己关心的数据上

4,随时得到历史数据

5,随时生成处理效率报表

6,达到无纸化办公的目标

7,完全支持移动办公,使作业同步化

8,科学bsp; 9,企业的核心竞争力将有提升

10,通过流程自动化与数据库集成,以及各类表单统计查询功能,提高决策能力

组织的本质:1 是参与者与技术的聚集

2. 由总体的目标约束

组织的种类:1 理性的(整个集体是追求相当明确的目标和显示出相当高的固定社会结构,如商业) 2 natural(整个集体有同样的兴趣,并且乐于集体活动,如慈善机构)

3. 开放式的组织

数据流中的组织运用:理性的组织是用于计算机化中最成功的 数据流也同时对自然的和开放式的组织进行计算机化

数据流系统的一个联系:1 消息系统 2 工作项目 3 业务规则 4 流程图

消息系统:两类:1 数据流能识别的格式,2 不能识别格式

工作项目 一个工作项目具体说明一个需要被工作者执行的任务

数据流系统的任务是和工作项目相协调

业务规则: 一个典型的数据流有许多业务逻辑块所组成

在其生命周期内,业务规则在任何时候受限于数据流

业务规则在模型化组织时扮演很重要的角色

业务规则的起因:---

流程图:在数据流中一个主要模型结构是流程图

Synchronize ; 相协调; 暂停 解决数据流的例子记忆功能

运行时(runtime)运行语言:--

主机运行一般在组织的服务器,也可在客户端

数据流的中间件框架{中间件”简单解释:为了解决应用程序对网络过分依赖的问题采取了一种有效的方法,在客户机和服务器之间加一层软件。}

执行这些工作:1 初始化和终止

2.执行:即执行在模型中明确规定的行为

3 长期数据流运行的管理

4 管理长期和短期的交易

演讲稿

在英语中working with the flow 是随波逐流的意思,但在这里表示工作流.

工作流的实质:在一个机构内,通过用电子文档来替换纸张文档系统,从而实现文档处理过程的自动化。我们可以将整个业务过程看作是一条河,其中流过的就是工作流。

数据流应用的产生的发展是以下两个因素的结果:

在这里 有两个关键字 在计算机环境下 以及自动化(办转学手续的例子)

数据流如邮件,电子邮件,活动和信息。

数据流的传递 是在一定的逻辑和规则下进行的。

无缝集成系统 就是 实现了平台管理的不同系统间信息交换和数据共享,

那么工作流系统是如何开始被人们所应用的呢?

下面介绍一下工作流中的专业术语

工作项目 一个工作项目具体说明一个需要被工作者执行的任务。打个比方说,就像我们编程时,给出提示信息,让操作者输入所需信息。

业务规则: 一个典型的数据流有许多业务逻辑块所组成

在其生命周期内,业务规则在任何时候受限于数据流

业务规则在模型化组织时扮演很重要的角色

定义和运行一个数据模型:是一个很复杂的工作,要有重要的体系结构,设计,和发展工作,并且工作永远都不会结束,因为模型必须一直调整来反映变化的存在的组织环境。

结论:工作流的核心部分是组织工作的模型,这个模型被用于编译许多部分用来运行一个组织。

接着是已经被广泛应用的一些工作流软件

MRP-III

是由MRP-II与JIT(Just In Time,准时制生产)的混合加上专家系统(ES)、并行工程(CE)和承担该系统运行的管理人员融为一体而成。

ERP

ERP的基本思想是将制造企业的制造流程看作是一个紧密连接的供应链,其中包括供应商、制造工厂、分销网络和客户;将企业内部划分成几个相互协同作业的支持集团,如财务、市场、销售、质量、工程等,还包括竞争对手的监视管理。

与以往已经被采用的企业IT应用体系,例如MRPII或ERP相比,WFMS是一个相当重要的里程碑。从用户的角度,WFMS带来(或将要带来)的变化是极其强烈的,甚至可以形容为一种用户“梦想”的实现。

在一些老的“模块化”的产品中,系统的设计是通常是基于任务分割的,作业项目之间是分裂的。面向对象的技术,并不能直接解决这个的问题,相反,往往使系统变得更加混乱和琐碎。从操作上,典型地,我们必须不断地在层次结构的功能表(比如下拉菜单)或对象之间“进进退退”,或者在“神出鬼没”的对象以及相关菜单中捉迷藏。

工作流管理系统是一个真正的“人-机”系统,用户是系统中的基本角色,是直接的任务分派对象,他或她可以直接看到电脑针对自己列出的“任务清单”,跟踪每一项任务的状态,或继续一项任务,而不必从一个模块退出,进入另一个模块,搜索相应任务的线索。前者是面向功能或对象的,而后者是直接面向用户的。这样,用户的任务分派和任务的完成状态,可以被最大程度地电脑化和受到控制。

现在的典型工作流产品是客户-服务软件。而日益增长的重要途径是通过万维网界面,它可以令客户或远程的职员更好地参与。工作流的定义经常是借助于图形化工具,依照业务过程实例的情况定义相应工作的安排。

1. 已经能够持续自动产生大量的细节数据。这类数据最早出现于传统的银行和股票交易领域,现在则也出现在地质测量、气象、天文观测等方面。尤其是互联网(网络流量监控,点击流)和无线通信网(通话记录)的出现,产生了大量的数据流类型的数据。我们注意到这类数据大都与地理信息有一定关联,这主要是因为地理信息的维度较大,容易产生这类大量的细节数据。

2. 需要以近实时的方式对更新流进行复杂分析。对以上领域的数据进行复杂分析(如趋势分析,预测)以前往往是(在数据仓库中)脱机进行的,然而一些新的应用(尤其是在网络安全和国家安全领域)对时间都非常敏感,如检测互联网上的极端事件、欺诈、入侵、异常,复杂人群监控,趋势监控(track trend),探查性分析(exploratory analyses),和谐度分析(harmonic analysis)等,都需要进行联机的分析。

OSWorkflow是一个灵活的工作流引擎,设计成可嵌入到企业应用程序中。它提供了许多的持久化API支持包括:EJB,Hibernate,JDBC和其它。OSWorkflow还可以与Spring集成。

jBpm是一个灵活可扩展的工作流管理系统。作为 jBpm运行时server输入的业务流程使用简单强大的语言表达并打包在流程档案中。jBmp将工作流应用开发的便利性和杰出的企业应用集成(EAI)能力结合了起来。jBmp包括一个Web应用程序和一个日程安排程序。jBmp是一组J2SE组件,可以作为J2EE应用集群部署。

OpenWFE是一个开放源码的Java工作流引擎。它是一个完整的业务处理管理套件:一个引擎,一个工作列表,一个Web界面和一个反应器(存放自动代理)。它可以可以跟你的程序很好的给合。

Werkflow是一个灵活可扩展的基于流程和状态的工作流引擎。它的目标是满足可以想象的所有工作流程,从企业级的业务流程到小范围的用户交互流程。通过使用可插拔和分层结构,可以方便地容纳各种工作流语义。

OFBiz是一个非常著名的开源项目,提供了创建基于最新J2EE/XML规范和技术标准,构建大中型企业级、跨平台、跨数据库、跨应用服务器的多层、分布式电子商务类WEB应用系统的框架。 OFBiz最主要的特点是OFBiz提供了一整套的开发基于Java的web应用程序的组件和工具。包括实体引擎, 服务引擎, 消息引擎, 工作流引擎, 规则引擎等。

linux系统如何改装windows?

分类: 电脑/网络 >> 操作系统/系统故障

解析:

电脑音乐系统的组成部分

电脑音乐系统从硬件上讲,是计算机系统和电子乐器的结合。一个完整的电脑音乐系统,由以下三个部分组成。

首先是电脑系统。包括电脑主机,相关软件,MIDI接口和打印机。

目前在国外用于音乐的电脑主要有三类,即Macintosh电脑(简称Mac.读作“麦克”)、IBM电脑(及其兼容机)和Atary电脑。Atary电脑在中国大陆基本上没有,可以不去说它。

由于计划经济体制和其他一些原因,IBM兼容机被 *** 规定为主流机种,数量最多;Macintosh电脑近年来在中文化方面有突破性进展,在我国的影响正逐年增长。应该说明的是,从国际范围来看,用作音乐用途的主流机种并不是在我国最通行的IBM兼容机,而是“苹果”系列的Macintosh电脑。这主要是Macintosh电脑的工作方式和观念,特别适合于没有专门学习过计算机的各行各业的专家——其中当然也包括作家、画家、作曲家、演奏家等艺术专家——使用,他们在本专业有精湛的知识和技能,但是没有条件也没有可能再以很多时间去学习艰深的计算机原理和语言;尤其是对于习惯于形象思维的众多艺术家来说,让他们以过多的精力去适应另一种思维方式的电脑语言和操作,显然也是不合适的和不现实的。

使用这种电脑不用学习电脑语言,不用记“命令”、背“路径”,其实是最适合非英语国家的不懂电脑、不懂英文的音乐家使用。几年前“微软”公司(Microsoft)推出的用于IBM兼容机的“窗口”(Windows)操作系统,对于众多的中国音乐家是个福音,不过从很多方面来说,还是不及Macintosh电脑。现在已经问世的PowerMac,综合了Macintosh和IBM的优势,可能是未来最合适的机种。

电脑音乐系统的工作能力来源于应用程序软件。电脑音乐软件主要包括四类∶即音序软件、乐谱软件、声音软件和智能作曲软件。

音序软件就是在我国一般人们所说的作曲软件。因为从电脑的观点来看,所谓音乐的进行,就是乐音的有秩序的运动,简称音序。音序软件只是一个为人们作曲(即安排音序)提供方便的程序,它本身并不能创造音乐,一个用纸和笔完全不会作曲的人,同样不会凭藉音序软件创造出美妙的音乐来。目前我国使用比较多的音序软件,在Macintosh电脑有Performer、ConcertoWare、Master Tracks Pro、EZ Vision等。在IBM兼容机主要是Ballade和Cakewalk。上述几个音序软件,都有相当专业化的功能,在使用上各有长短,实际应用时可以结合使用。

乐谱软件主要功能是显示和打印五线谱,常常也具有相当出色的音序功能。在这里要着重说明的是,在电脑看来,作为乐音序列的音乐和作为图形的乐谱是很不相同的两件东西。它们可以相互转换,但是工作原理、显示方式、速度、容量都不同。目前我国使用比较多的乐谱软件,在Macintosh电脑主要是Encore、Concerare和Composer;在IBM兼容机主要是Encore。这些软件,性能和特长各不相同。

声音软件主要是干两件事。一是声音设计和修改,这是在七十年代以前的电脑音乐最最热衷的事情,在八十年代以后主要在合成器上操作,现在通过声音软件来做,就更加方便多了。二是硬盘录音,严格说来硬盘录音不完全属于电脑音乐范围,但是它通常总是要和电脑音乐结合,而且只有和电脑音乐结合以后,才能充分发挥它的优越性。这方面的软件主要有Sound Designer、Studio Vision AV、Digital Performer和Session 8等,在国内的应用还不多。

智能作曲软件才是真正意义上的作曲软件,虽然还是离不开作曲家,但是能够根据作曲家输入的某些规则和命令,作出许多合乎规定的或者随机的音序(即音乐),最后由作曲家选择、编排和确定。在国内能够见到的智能作曲软件主要是Band-In-A-Box和Jam Factory,前者供创作流行音乐之用,后者供创作现代音乐之用。

上述这些音乐软件,尤其是Macintosh的软件,有许多已经进行了本地化(中文化),有的还编译了中文手册,为我国的音乐家掌握电脑音乐提供了很大的方便。

在电脑系统中,MIDI接口也是不可缺少的,否则就不能与其他设备交换信息,也就无法构成电脑音乐系统。MIDI接口的种类很多,大体上根据电脑音乐系统的规模而定。有一些软件专门设计用来调整和操纵MIDI接口。

打印机事实上也是应该配备的。一方面是用来打印乐谱,另一方面是用来打印文字、数据、图画等。打印机的类型主要有:点阵打印机、喷墨打印机和激光打印机,自然是激光打印机的打印质量最好,可以接近或达到出版标准。

现在我们来谈谈电脑音乐系统的另一个重要的组成部分——音源系统,包括MIDI控制器和合成音源、采样音源及鼓机。

我们已经知道,传统的乐谱是用音符写的,而电子音乐的“乐谱”则是用MIDI信息“写”(输入)的。电脑音乐系统中输入MIDI信息的方法有好多种,最重要的方法仍然是通过MIDI控制器来输入。MIDI键盘是最常见的MIDI控制器(其他还有呼吸控制器、拉弦控制器、吉他控制器等),而电子合成器的键盘又是最常用的MIDI键盘。这里要注意的是,并不是所有的电子乐器的键盘都能发送MIDI信息,也不是所有的MIDI键盘都能发送所有的MIDI信息。大部分电子琴的键盘不是MIDI键盘,少数电子琴的键盘是MIDI键盘,但是不能发送力度信息,虽然也可以在电脑音乐系统中使用,总是不太理想;一般电子合成器的键盘都能发送力度信息,都可以用在电脑音乐系统中充当主键盘,但是MIDI功能也各有不同。

我们可以把电子合成器简单的看作是MIDI键盘和音源(有时加上音序器)的组合;或者反过来说,单独的音源可以看作是一台电子合成器拆掉了键盘——事实上许多电子合成器都有与之相对应的音源,不但声音相同,操作方法也比较接近。音源是电子音乐绚丽多姿的音色的来源,对于从事电脑音乐创作和制作的音乐家来说,音源好比是电脑指挥下的乐队成员,音源的种类和质量,不但直接体现在电子音乐作品之中,而且还影响和规定着作曲的技法和风格。

从产生声音的方法来看,音源大体上都是采用“合成”和“采样”两种路子。最早引入我国的影响较大的电子合成器是YAMAHA的DX7,就是采用“合成”的方法,称作为FM音源,在当时以其音色的丰富多采而风靡世界。合成方式虽然能产生非常丰富的音色(从理论上说种类是无穷的),但是在操作上很难有目的的去生成(即模仿)某种音色。所以工程师们又设想从传统的、现实的乐器声音中获得电子乐器的音色资源,发明了“采样”方式,创造了PCM音源。

Roland的工程师们很快地将这两种方式结合在一起,产生了LA音源,获得了很大的成功。不久YAMAHA推出了AFM和AWM音源,使用在SY系列和TG系列之中;KORG推出了AI、AI2和AV音源,使用在M系列、T系列和01系列之中;都是将两种方式结合在一起的。E-mu近年来推出的Proteus系列音源,主要的声音资源都由采样得来,再固化在乐器内的芯片之中,因此在模拟传统音色方面达到了很高的水平。

打击乐的音色差不多都是采样得来的,本质上同其他的音色没有什么不同,一般的合成器和音源里都有不少打击乐音色。但在应用中常把打击乐音色 *** 在一个乐器里,加上“鼓垫”以后就叫做鼓机——往往还和音序器装在一起,并且提供一些预置的节奏样板——没有鼓垫就叫做鼓音源。

还有一类能够直接采样、即直接采集传统乐器声音和自然音响的,我们把它们叫做采样合成器或者采样音源,我们可以用它们来采集各种我们喜欢的音响(包括乐音、噪音、语言等等),经过整理、加工以后在音乐创作中使用;特别是用它们来采集民族乐器的音色,应用在民族风格浓郁的音乐作品中。

从目前在我国比较多见的日本Roland、YAMAHA、KORG、AKAI和美国E-mu这几家公司的电子乐器来看,可以说基本上是技术上旗鼓相当而在声音上各有所长,如果我们在选用时能够兼收并蓄,博采众家之长,同时根据不同音乐风格的需要突出重点,就能够收到比较理想的效果。

九十年代以来的电子合成器和音源有四个特点,一是普遍引入了采样音色并且最大发音数有所增加,二是基本上实现了能同时接收多个MIDI通道的多个声轨的多音色格局,三是MIDI功能有所加强,四是综合结构的趋势越来越明显。“通用MIDI”(Ganaral MIDI,简称GM)正是在这样的技术发展的背景下诞生的。

Genaral MIDI 最显著的特点是它的音色编号,按照音色种类分类并且相对固定为相应的音色号,例如1-8号是各种钢琴,9-12号是有音高打击乐器,25-32号是吉他类乐器,33-40号是低音乐器,等等。这种标准的音色编号方法特别适合正在兴起的“多媒体”(Multimedia)系统对音乐的需要,也适合于诸如电子游戏等各种应用领域的需要,在电子音乐教育特别是电脑作曲教学方面,也是有着积极作用的。但是GM的意义并不仅仅是音色的统一编号,事实上GM使得电子合成器在技术上有重大发展,功能上(尤其是MIDI功能)有重要扩展。

自从“通用MIDI”诞生以后,综合结构的合成器和音源的种类越来越多,过去只是把音源、音序器和鼓机综合在一起,现在又加上效果器、均衡器、软盘驱动器,甚至还加上了自动伴奏编配的功能,有的还把两个音源装在一起,可以同时使用两个MIDI接口,最大同时发音数增加到64个。大约不到十年以前,DX-7时代需要摆满整整一屋子的合成器和鼓机才能达到的效果,现在一两台GM音源/合成器就能够实现了,而且音色更加完美、更加丰富。作为电脑音乐系统基础之一的电子乐器技术的发展,实在是太神速了!

最后简单介绍一下电脑音乐系统的第三个组成部分:音响和录音系统。前面已经提到,在电子音乐中,音响和录音技术逐渐介入音乐的传播、演奏乃至创作,成为“音乐”家族中的一个不可缺少的一个成员。体现在硬件配置上,就是音响和录音系统,主要包括调音台、效果器、均衡器、功率放大器、监听音箱和双轨、多轨录音机等。在这里不准备详细介绍有关的器件和技术,需要着重指出的是,在多轨录音方式中面临的主要问题,例如各声部之间的平衡和相位关系,混响效果的设置和调节等等,都能够在电脑的音序软件或其他与录音有关的软件中得到控制解决,而不必在调音台上动手调节,因此这方面的设备要求比建录音棚要简单得多,投资少而效果好。

电脑音乐系统是一个开放的、灵活的、发展的体系,可以依据不同要求、不同条件、不同水平和未来的发展进行设置和扩充。作为个人使用还是团体使用,从零开始还是扩充补充,一次建成还是逐步投资,用于录制音响制品还是兼顾舞台演出,主要用作教学研究还是音乐制作、甚至主要是做歌曲伴奏还是影视音乐或广告音乐等等,都可以有不同的软、硬件配制。这也正是电脑音乐系统的优点之一。但是不论规模和档次怎样设计,投资额可能相差几倍、几十倍,以上三个部分是缺一不可的。

重新安装Windows之前的准备工作

在重新安装Windows之前,非常重要的一点是必须有一张可以正常使用的Linux启动盘。通常,启动盘是在安装Windows之后再进入Linux的惟一途径。大多数Linux的发行版在安装过程中都会提示用户制作一张启动盘。在制作启动盘之后,我们应当测试一下,确保这张软盘能够正确地引导Linux系统(注意,软盘可不是一种非常可靠的存储介质)。

把启动盘插入软盘驱动器,然后以Root用户登录,输入命令shutdown -r now并回车。如果Linux系统能够正常从软盘启动,那么,说明你已经做好了安装Windows的准备,可以跳过下面的内容,直接看“重新安装LILO”。

制作启动盘的方法

如果你的启动盘出现故障,或者你根本就没有制作启动盘,那么在你安装Windows之前一定要补上这一步。此外,每当你改变Linux系统的内核时,也需要重新制作一张启动盘。

制作启动盘最简单的方法是使用mkbootdisk命令。不过,在使用这个命令之前,你需要了解当前使用的Linux内核版本。查看Lilo.conf文件可以得到内核版本信息,这个文件包含了LILO的配置信息和内核文件的存储位置。

在查看Lilo.conf文件之前,你应当确保没有以Root用户登录(这可以防止你不小心对系统文件造成破坏),然后输入命令pico /etc/lilo.conf,在pico文本编辑器中打开文件。

在Lilo.conf文件中,每一个小节描述了计算机上安装的一个操作系统,以image=开始,至少包含三行文字。此外,还有一些小节是描述从软盘启动或者以故障恢复模式启动。找到包含label=linux的小节,查看相关的image=行中描述的内核版本信息,然后输入Ctrl-x退出pico。

在我们使用的Red Hat 6.0测试系统中,Lilo.conf用vmlinuz-2.2.5-15来表示Linux内核映象文件的名称和位置,这意味着我们使用的内核版本是2.2.5-15。然后,我们就可以使用mkbootdisk命令了。不过,在一些系统中Lilo.conf文件并没有提供内核版本信息,而是简单地包含一行image=/boot/vmlinuz。如果在vmlinuz之后没有提供任何版本信息,这表示Lilo.conf文件可能使用了符号链接(有点类似于Windows中的快捷方式)。为了找到真正的内核映象文件,输入命令ls -l /boot并回车。这条命令将显示Boot目录下的文件的详细信息。查看包含vmlinuz的行,可以看到箭头指向的真正的内核映象文件,而后者通常会包含适当的版本信息。在我们使用的测试系统中,尽管在Lilo.conf文件中已经包含了内核文件的名称和位置,在Boot目录下还是存在一个指向它的名称为vmlinuz的符号链接。

如果使用上面列举的方法还是不能找到内核版本信息,你可以执行命令ls /lib/modules并回车。这个目录包含一个或多个子目录,每一个子目录都使用一个不同的内核版本作为它的目录名。具有最高版本号的目录名就是系统当前使用的内核版本。

在使用命令mkbootdisk -device /dev/fd0 kernelversion的时候,用前面得到的内核版本替换掉kernelversion,然后回车(例如,在我们使用的系统中,我们输入mkbootdisk device /dev/fd0 2.2.5-155)。当出现提示后,把一张软盘插入磁盘驱动器并回车。然后,Linux将开始向软盘拷贝所需的系统文件。

如果整个过程没有出现任何问题,表示你已经成功地制作了启动盘。接下来需要测试这张启动盘。

在启动盘测试成功之后(使用“重新安装Windows之前的准备工作”小节中描述的方法),你可以开始重新安装Windows了。

重新安装LILO

当重新安装了Windows之后,在启动系统时会发现原来的LILO提示符消失了,而且系统直接启动进入了Windows。这是因为Windows已经改写了主硬盘的MBR,删除了LILO程序,从而越过了Linux。这时,启动盘成为你在安装Windows之后再进入Linux的惟一途径。在准备重新启动计算机进入Linux之前,把制作好的启动盘插入软驱。

在重新启动系统之后,在LILO提示符下输入Linux并回车。从软盘启动通常比从硬盘直接启动慢得多,这时,要稍微有一点耐心。在内核被装入之后,你的系统就可以像往常一样启动了。

重新安装LILO是一件再简单不过的事情。首先以Root用户登录,然后输入/sbin/lilo命令再回车即可。如果没有遇到任何错误信息,就可以取出启动盘,使用硬盘重新启动计算机。这时,会发现LILO提示符又出现了,就像重新安装Windows之前那样。

在重新安装Windows之前,非常重要的一点是必须有一张可以正常使用的Linux启动盘。通常,启动盘是在安装Windows之后再进入Linux的惟一途径。

如果你的启动盘出现故障,或者你根本就没有制作启动盘,抑或你改变了Linux系统的内核,那么在你安装Windows之前一定要重新制作一张启动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