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面对青少年沉迷游戏的问题,家长应采取何种方式引导孩子理性玩游戏?

面对青少年沉迷游戏的问题,家长应采取何种方式引导孩子理性玩游戏?

租号玩系统崩溃了-租号玩电脑系统崩溃

诚然,随着触网低龄化趋势更盛,青少年网民持续增加,尤其是低龄游戏用户居高不下;加之疫情影响,青少年居家阶段游戏成为主流娱乐方式,沉迷游戏的问题也日益引起家长们的重视。根据《2020年全国未成年人互联网使用情况研究报告》显示,未成年网民达到1.83亿,62.5%的未成年人会经常在网上玩游戏,其中玩手机游戏比例高达56.4%。在对家长的访谈调查中得出,有65%的孩子每天打游戏超过10小时,其中8%超过15小时。

不论是湖北8岁小男孩要求主动“休学”打游戏,还是此前浙江一男孩因沉迷游戏被训持刀向父母示威,这些事件都从侧面反映出青少年游戏沉迷已成为社会性的话题,亟需良策予以规制。如何有效规制游戏沉迷?家长应采取何种方式引导孩子理性玩游戏?通过“过度满足”,让孩子戒掉“游戏瘾”的方式能否行之有效?游戏防沉迷机制是否真的有用?这些问题需要引起重视。

面对青少年沉迷游戏的问题,家长们往往叫苦不迭,相关平台也是“良策尽施”,但总能让这些“游戏崽儿”找到突破口,这种KPI式的“任务型游戏”教育模式确实值得一试。说起玩游戏的苦恼,青少年往往感受颇多,他们不仅要被防沉迷“禁锢”,还要面临家长的“管东管西”。家长们往往采用“打骂”式教育,用没收手机、断网等方式防止其沉迷游戏。但这非但没有实际效果,反而会激发其“逆反”心理。尤其在疫情期间,孩子往往需要手机等设备上网课,“偷空”TiMi、神级切屏(在学习软件和游戏软件中切换)使得玩游戏更具隐蔽性,家长不易有效管控。

游戏的防沉迷系统确实取得了不错的效果,根据最新的《中国游戏企业社会责任报告》显示,已有超8成未成年人受防沉迷系统监管,4成家长感知孩子游戏时间缩短。但仍存在未成年人一人多号、租号玩游戏等问题。当下防游戏沉迷已经进入一个新阶段,游戏并非原罪,自然也不必完全戒掉游戏,引导孩子对自己行为负责,做好游戏、学习与生活的平衡,才是更深层次的目的。通过一周游戏体验的方式,能让孩子了解到过度游戏的问题所在,有助于养成适度游戏的习惯。

抽丝剥茧,这种休学一周让孩子在家专打游戏的封闭式、任务型教育方法,有利也有弊,需把握好度。从积极的一面来说,这种任务型教育是家长在尊重孩子意愿的基础上,让孩子集中一段时间体验沉浸式打游戏的快感,在定时复盘战绩的过程中也能培养孩子的自我反思能力,颇有种“将爱好作为工作”完成的意思。8岁的孩子耐受力毕竟有限,长时间的游戏会产生“游戏倦怠”,或者主动停止游戏进展,从而使其意识到此前沉迷游戏的不当之处。

而这种教育的缺点也显而易见,孩子至今已崩溃4次,这不符合其现阶段的耐挫力和坚持力。家长每天安排16小时用来打游戏确实有违常理,长时间使用手机、平板设备,不仅会影响小孩的视力,而且对其睡眠、注意力都有损害。邀请“百榜战神”对孩子进行降维打击,会导致其信心受挫,毕竟游戏仅仅是其爱好,不必对其进行“毁灭性打击”。

不必将游戏视为洪水猛兽,每一代青少年都有其娱乐模式,游戏也仅仅是一种消遣、娱乐的渠道,挖掘游戏沉迷的深层原因更为必要。在互联网时代,“网络游戏”成为Z世代青少年爱不释手的娱乐方式。家长也不应谈游戏色变,而要采取合理的方式引导青少年正确认识、参与网络游戏。既不能放任其“游戏瘾”野蛮生长,也不能采取简单粗暴的方式“摘除”孩子的游戏欲。“因材施教”最为关键,这就需要家长根据孩子的性格与习惯量身定制一套合理的防沉迷方案,花费时间和精力予以完善。

站在孩子的角度,在学业中,每天要学够10多个小时,要制定并完成各种学习KPI,课后、校后还要对自己的学习进行复盘总结,甚至面临家长的“提分”“名校”任务。孩子一周的休学游戏之旅,目前进行到了第三天,却崩溃了四次。殊不知在平时的学习中,面对机械式的学习规划,他又崩溃了几次呢?家长的初衷自然是为了孩子好,目的在于引导孩子合理安排时间平衡学习与游戏,而不在于达成“用游戏消灭游戏”的戏剧性效果。

在网友讨论“这种任务型游戏教育方法能否有用”时,不妨也想想孩子平时的“任务型学习”是否合理。说到底,规制游戏沉迷,家长不能只寄希望于游戏平台的防沉迷机制,家庭教育更不能缺位。希望这对父母在这次游戏之旅结束后,能与孩子进行深度的沟通。了解孩子沉迷游戏的深层原因,对症下“药”,引导其理性安排游戏和学习时间,这也值得更多家长反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