空间站运行,空间站中的电脑系统叫什么
1.宇航员的工作都有什么?
2.在空间站里眼泪无法像在地面一样流
3.为什么卫星要自带推进系统?
4.中国有自己的电脑操作系统吗?
[编辑本段]航天术语
航天(Spaceflight):又称空间飞行、太空飞行、宇宙航行或航天飞行。系指航天器在太空的航行活动。有的科学家曾把航天器在太阳系内的航行活动称为航天,航天器在太阳系外的航行活动称为航宇,现在则把航天器在太阳系内和太阳系外的航行活动统称为航天。航天活动的目的是探索、开发和利用太空与天体,为人类服务。航天的基本条件是航天器必须达到足够的速度,摆脱地球或太阳的引力。第一、第二、第三宇宙速度是航天所需的特征速度。
按航天器探索、开发和利用的对象划分,航天包括环绕地球的运行、飞往月球的航行、飞往行星及其卫星的航行、星际航行(行星际航行、恒星际航行)。按航天器与探索、开发和利用对象的关系或位置划分,航天飞行方式包括飞越(从天体近旁飞过)、绕飞(环绕天体飞行)、着陆(降落在天体上面)、返回(脱离天体、重返地球)。
执行军事任务(具有军事目的)的航天活动,称为军用航天;执行科学研究、经济开发、工业生产等民用任务(具有非军事目的)的航天活动,称为民用航天;执行商业合同任务(以营利为目的)的航天活动,成为商业航天。有人驾驶航天器的航天活动,称为载人航天;没有人驾驶航天器的航天活动,称为不载人航天。
如今,航天的作用已经远远超出科学技术领域,对国家和国际的政治、经济、军事与社会生活都产生广泛而深远的影响。
[编辑本段]航天生活
宇宙环境是极为恶劣的,对人体有害的主要因素是高真空、高缺氧、宇宙辐射、温度差异等,这些不利因素会对人体产生严重伤害。在这种环境中,航天员是无法生存和工作的。面对严峻的宇宙空间环境,怎样才能保证航天员的生命安全呢?我们的科技人员为其研制了一个基本与外界隔绝的密闭环境即密闭座舱,用来保护航天员。
一会儿是早晨,一会儿是黑夜
人们长期的生活习惯是“日出而作,日落而息”,睡眠一般都安排在夜晚。飞船在航天飞行中的昼夜周期和我们在地球上的昼夜周期是不同的。地球上的一天是一次日落日出,并定为24小时。空间飞行时的一次日落日出,周期长短不一,因为它和飞船绕地球飞行的轨道高低相关。轨道高,昼夜周期就长;轨道低,昼夜周期就短。飞船航天飞行期间的昼夜周期,白天和黑夜时间长短是不一致的,白天时间长,黑夜时间短,90分钟一个昼夜周期,最长的黑夜仅仅是37分钟。飞船由地球阳面进入阴面时,就如同由白天进入黄昏黑夜一样。航天飞机速度很快,太阳出来时好像“迅雷”似的一跃而出,太阳落山时也如“旋风”一样迅速地隐去。
一个航天员曾经这样描述宇宙间的一天:早晨,计算机控制的钟唤醒我们起床。醒来拉开窗帘看宇宙空间,阳光灿烂,天色真美。可是不大一会儿,太阳没有了,天暗下来了,黑夜来临了,我们想又该睡觉了吧。真是有趣极了,一会儿是早晨,一会儿是黑夜……
站着睡躺着睡都一样
在宇宙空间最特殊的就是睡觉姿势,失重时,身体完全放松会自然形成一种弓状姿势。航天专家认为,在太空中睡眠,身体稍微弯曲成弓状,比完全伸直平躺着要舒服得多。
航天员在太空飞行中,睡袋一般固定在飞船内的舱壁上,如果不这样,飞船内的姿态在发动机开动时,就可能跟舱壁碰撞。所以,航天员一般还是喜欢将睡袋紧贴着舱壁睡觉,这样就像睡在床上一样舒服。在失重时,反正分不清上和下,站着躺着睡都一样,所以,航天员既可以靠着天花板睡,又可以笔直地站着靠墙壁睡,想怎么睡都是可以的。
由于人在失重时飘浮,航天员行动起来会感到困难和不方便,动作都不像在地面上那样协调。坐立不稳摇摇晃晃,稍一抬头仰身就有可能来个大翻身,弯腰时又可能翻筋斗,所以一切动作都得小心从事。
航天员在宇宙飞行中可以遥望地球景色,这也是他们太空生活的一大乐趣。自古以来,飞向太空就是人类最美好的遐想。航天员在飞船上看到的地球漂亮极了,它是一个绿色的球体。白天你仔细看去时,地球大部分是浅蓝色,密密的森林带看起来更是蓝色的,惟一真正的绿色地带是中国的西藏高原地区。一些高山湖泊看起来是明亮的并且呈鲜绿色,好像硫酸铜矿地区颜色。温度很低又没有云彩的地区,如我国喜马拉雅山那样的高山区域,就能很清楚地看到那儿的地貌。航天员能看到的最令人目眩神迷的奇景,要算是伊朗的卡维尔盐渍大沙漠,这片大沙漠看上去像木星,中间有一个红色、褐色和白色的大旋涡,这是因为盐湖经过一代又一代的蒸发之后而留下的光辉耀眼的痕迹,它像绿宝石一般闪闪发光。
离不开体育锻炼
航天员生活在太空当中,同样离不开体育锻炼。它除了增强体质外,还有其特 殊意义:增强对失重及其他航天环境的适应能力,减少航天飞行中不良环境对航天员的有害影响。在长期航天的空间站内,都设有专为航天员体育锻炼的“小型体育场”,设置一些特殊的航天体育器具供航天员使用。这些器具有自行车功量计、微型跑道、弹簧拉力器及负压筒等。
在宇宙中航行的航天员和地球上的人一样,都需要有个人清洁卫生的处理,如刷牙、洗脸、洗澡、大小便等等。失重条件下处理清洁卫生及废物非常复杂,需要有特殊的设施和技巧。
失重时刷牙,牙膏泡沫很容易飘浮起来,水珠在舱内飞飘,会影响人的健康和仪器正常运转。飞船中的航天员不能采取地面上的刷牙工具和方法。那样做,说不定在哪一环节把水泄漏出去,水就会飘浮起来,所以,航天员只能采用比较简单的方式来刷牙。美国采用的是一种特制的橡皮糖,让航天员充分咀嚼以代替刷牙,达到清洁牙齿的目的。航天员洗脸,其实是取一块浸泡有清洁护理液的湿毛巾擦洗面部。随后,把毛巾铺在按摩刷上用来梳理头发。
航天员若在空间站上长期生活,还需要洗澡。长期的载人空间站上,就配备有航天工程技术人员设计制作的航室设施。这种浴室,只不过是一个强力尼龙布浴罩,浴罩上下有固定的框架,上连天棚下连地板,成为通天式密闭浴罩,平常折叠着固定在生活舱的顶棚上。顶棚上还设有圆形水箱、喷头、电加热器,洗澡用的水箱,有管道跟大水箱相通。
洗澡前,先把废水回收净化装置中的净化吸附剂配好,准备用来回收和净化洗浴时的污水,然后清理给水管道、抽水装置和过滤净化装置(除去杂质和不良气味),并将卷在顶棚上的尼龙罩放下,直到底框并固定好,形成一个连接天棚地板的圆桶,就好像一个完全透明的大玻璃缸。启动电加热器,把水箱中的水加热到合适温度,这时人可脱去衣服进入浴室。圆筒底下有一双固定的拖鞋,人穿上它后就不会飘浮起来。在打开水龙头之前,应先将呼吸器戴好,呼吸器同一条通到外面的软管相连接,航天员可呼吸舱内空气,避免洗浴时的空气、水汽混合物吸入呼吸道发生危险。航天员洗澡时,还要将耳朵塞起,带上护目镜,就像潜水员一样。一切准备好之后,就可打开水龙头,一阵阵细细的水流喷在身上,形成一层夹着无数气泡的水膜,必须用毛巾或吸水刷将水吸走。失重时水不会自动流出,水箱中有气加压,水就会源源不断地流出来。
飞船上航天员大小便的处理也有其相当的科学性。尿盆是特制的,抽水马桶同一个塑料套相连接,大便后快速关闭橡皮阀,大便通过气流落入透气的大便收集袋里,然后用密封袋密封投入便筒,便筒装满后会自动弹出舱外。
这就是航天员特殊的生活起居,是不是真的很奇妙?
航天:指人造地球卫星、宇宙飞船等在地球附近空间或太阳系空间飞行。
在当今科学技术高速发展的形势下,工具书总是显得相对了旧或定义含糊不准确。虽然有跟随形势发展的局部修改,但往往也会因此产生出矛盾来。
在现代的自然科学中,“宇宙”采用上述第二种解释。通俗地说就是:宇宙是空间和时间的 总和。我们的祖先早就对宇宙有正确的认识。汉代古籍《淮南·齐俗训》中说,“四方上下 谓之宇,往古来今谓之宙”。汉代著名天文学家张衡说:“宇之表无极,宙之端无穷”。
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对空间和时间的划分要求愈来愈精细。
在生产力低下的古代,人们只要把时间区分为、月、日就足够了。后来要求区分出时辰或小 时来才感到方便。近代工业和火车、汽车、飞机等交通事业的兴起,进一步要求划分出分和 秒来。对现代科学技术来说,这还不够,还要求用毫秒、微秒和纳秒来计时。
对空间的划分也是这样。古代只要有天空、空间和地面这样的概念就足够了,但却远远不能 满足现代科学技术的要求。特别是航天技术诞生后,要求把“天”与“空”严格区分开来。 “天”是指地球大气层以外的广大宇宙空间。这大致与“天空”、“太空”相当。说“大致”,是因为若日月星辰不包括地球,“天”则只有地球大气层以外才有,那“天空”就是太空,而“太空”又笼统地说是“极高的天空”,没有精确的物理性质上的划分。
“空”是指地球表面以上的大气层空间。
按照上述划分,“天气”、“天气预报”和“星空”,是否就庆叫“空气”、“空气预报” 和“星天”呢?但这里有个约定俗成的问题,无须修改也不会产生歧义。同样,现在使用的“空间科学(技术)”一词,也应叫“太空科学(技术)”,如因“太空”一词太含糊,则需再进行一次约定俗成的过程。 航天:指人造地球卫星、宇宙飞船等在地球附近空间或太阳系空间飞行。
在当今科学技术高速发展的形势下,工具书总是显得相对了旧或定义含糊不准确。虽然有跟随形势发展的局部修改,但往往也会因此产生出矛盾来。
在现代的自然科学中,“宇宙”采用上述第二种解释。通俗地说就是:宇宙是空间和时间的 总和。我们的祖先早就对宇宙有正确的认识。汉代古籍《淮南·齐俗训》中说,“四方上下 谓之宇,往古来今谓之宙”。汉代著名天文学家张衡说:“宇之表无极,宙之端无穷”。
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对空间和时间的划分要求愈来愈精细。
在生产力低下的古代,人们只要把时间区分为、月、日就足够了。后来要求区分出时辰或小 时来才感到方便。近代工业和火车、汽车、飞机等交通事业的兴起,进一步要求划分出分和 秒来。对现代科学技术来说,这还不够,还要求用毫秒、微秒和纳秒来计时。
对空间的划分也是这样。古代只要有天空、空间和地面这样的概念就足够了,但却远远不能 满足现代科学技术的要求。特别是航天技术诞生后,要求把“天”与“空”严格区分开来。 “天”是指地球大气层以外的广大宇宙空间。这大致与“天空”、“太空”相当。说“大致”,是因为若日月星辰不包括地球,“天”则只有地球大气层以外才有,那“天空”就是太空,而“太空”又笼统地说是“极高的天空”,没有精确的物理性质上的划分。
“空”是指地球表面以上的大气层空间。
按照上述划分,“天气”、“天气预报”和“星空”,是否就庆叫“空气”、“空气预报” 和“星天”呢?但这里有个约定俗成的问题,无须修改也不会产生歧义。同样,现在使用的“空间科学(技术)”一词,也应叫“太空科学(技术)”,如因“太空”一词太含糊,则需再进行一次约定俗成的过程。
[编辑本段]中国航天
神舟五号
1999年11月20日~21日,中国载人航天工程第一艘“神舟”无人试验飞船飞行试验获得了圆满成功。2001年初至2002年底又相继研制并发射成功了神舟2~4号无人试验飞船,获得了宝贵的试验数据,为实施载人航天打下了坚实的基础。神舟-5飞船是在无人飞船基础上研制的我国第1艘载人飞船,乘有1名航天员,在轨运行1天。整个飞行期间为航天员提供必要的生活和工作条件,同时将航天员的生理数据、电视图像发送地面,并确保航天员安全返回。
飞船由轨道舱、返回舱、推进舱和附加段组成,总长8860mm,总重7840kg。飞船的手动控制功能和环境控制与生命保障分系统为航天员的安全提供了保障。
飞船由长征-2f运载火箭发射到近地点200km、远地点350km、倾角42.4°初始轨道,实施变轨后,进入343km的圆轨道。飞船环绕地球14圈后在预定地区着陆。
神舟-5飞船载人航天飞行实现了中华民族千年飞天的愿望,是中华民族智慧和精神的高度凝聚,是中国航天事业在新世纪的一座新的里程碑。
神舟六号
神舟六号载人飞船是中国神舟飞船系列之一。“神舟六号”与“神舟五号”在外形上没有差别,仍为推进舱、返回舱、轨道舱的三舱结构,重量基本保持在8吨左右,用长征二号F型运载火箭进行发射。它是中国第二艘搭载太空人的飞船,也是中国第一艘执行“多人多天”任务的载人飞船。
神舟七号
全国政协委员、载人航天火箭系统顾问组组长、“神舟”五号火箭总指挥黄春平表示,“神舟”七号发射时间将推迟半年左右,原定2007年的发射计划将拖后到2008年。与“神舟五号”、“神舟六号”不同,“神舟”七号火箭在研制上的关键点是宇航服和气闸舱。因为“神舟”七号将实现太空行走,航天员能否从舱内气压骤然适应真空环境,气闸舱和宇航服扮演了重要角色,还要出舱,三名航天员,一个要出舱行走,一个在轨道舱迎接,返回舱还要留人,最终坚持了下来,成功完成这一计划!神舟七号于2008年9月25日21点10分04秒988毫秒发射升空。飞船于2008年9月28日17点37分成功着陆于中国内蒙古四子王旗主着陆场,成功将翟志刚(指令长)、刘伯明和景海鹏三位宇航员带回地球,神舟七号飞船共计飞行2天20小时27分钟。
编辑本段飞船简介
王兆耀2008年9月24日下午14时30分在酒泉卫星发射中心的“神舟七号”载人航天飞行任务总指挥部新闻发布会上,受“神舟七号”载人航天飞行总指挥部的委托宣布:9月25日21时07分至22时27分直接发射,进行载人航天飞行。届时中国航天员将首次出舱进行太空行走。当前,气闸舱等核心技术难关已被攻克,整船已进入综合测试阶段,用于发射神舟七号飞船的长征二号F火箭预计在2007年12月底前完成全箭总装。据悉,“神舟七号”时的太空行走对航天员的考核要求更高。由于航天服内的压力比正常情况下低,有可能会使人体组织内的氮气释放,在血管内形成气栓,导致减压病,甚至危及人的生命。因此航天员在穿好航天服以后,必须在气闸舱内充分吸氧,协助工作的航天员回到内舱(即轨道舱),关闭内舱门,然后气闸舱开始泄压到真空,与飞船外的真空状态保持一致,此时航天员可以出舱活动。而完成舱外任务回到舱内时,还要对航天服进行一定的减压,再对气闸舱充气。
“航天员出舱活动是一项高难度、高风险的活动。”专家介绍,“神舟七号”时的太空行走要求航天员必须在地面做充分的试验和训练,其地面训练一般在一个对比重有一定要求的中性水池里进行。这种水池通常建在大型的试验房里面,把航天器放在水池中,利用水的浮力模拟太空的失重现象,然后航天员在水池里面进行出入舱和舱外操作训练。
中国载人航天工程副总指挥张庆伟表示,未来的神舟七号飞船,不会是神舟六号的简单重复,突破许多关键技术。发射神舟七号飞船的仍然是长征二号F型运载火箭,此前这种火箭已经成功地将六艘神舟飞船送入太空,具有成熟的技术基础。目前新一枚运载火箭元器件的采购与生产已经展开,火箭总设计师荆木春说,这一次他们将采用质量更高的元器件。针对前几发火箭的飞行情况,科研人员还将对这枚火箭进行局部改进,来进一步提高火箭的可靠性。此外,他们还考虑在火箭上增加一些摄像头。
从神舟七号开始,我国进入载人航天二期工程。在这一阶段里,将陆续实现航天员出舱行走、空间交会对接等科学目标。整个二期工程的所有发射任务全部由长二F火箭担任.
[编辑本段]航天系统都包括什么?
1957年10月,世界上第一颗人造地球卫星Sputnik 1在前苏联发射成功,开创了人类航天新纪元,宇宙空间开始成为人类活动的新疆域,并且将这一年定为第一个国际空间年。近半个世纪以来,航天技术已经在世界范围内取得了巨大的进展,航天技术已经广泛应用于科学活动、军事活动、国民经济和社会生活的许多部门,产生了极其重大而深远的影响。
航天是指进入、探索、开发和利用太空(即地球大气层以外的宇宙空间,又称外层空间)以及地球以外天体各种活动的总称。航天活动包括航天技术(又称空间技术),空间应用和空间科学三大部分。航天技术是指为航天活动提供技术手段和保障条件的综合性工程技术。空间应用是指利用航天技术及其开发的空间资源在科学研究、国民经济、国防建设、文化教育等领域的各种应用技术的总称。空间资源系指地球大气层以外的可为人类开发和利用的各种环境、能源与物质资源,入空间高远位置、高真空、超低温、强辐射、微重力环境、太阳能以及地球以外天体的物质资源等。
航天系统是指由航天器、航天运输系统、航天发射场、航天测控网、应用系统组成的完成特定航天任务的工程系统。其中应用系统指航天器的用户系统,一般是地面应用系统,如各类卫星的地面应用系统、载人航天器的地面应用系统、空间探测器的地面应用系统。
航天系统按是否可载人可分为无人航天系统、载人航天系统;按用途可分为民用航天系统和军事航天系统;按航天器种类可分为多种,如卫星航天系统、载人飞船航天系统、月球卫星航天系统等。
航天系统是现代典型的复杂工程大系统,具有规模庞大、系统复杂、技术密集、综合性强,以及投资大、周期长、风险大、应用广泛和社会经济效益十分可观等特点,是国家级大型工程系统。组织管理航天系统的设计、制造、试验、发射、运行和应用,要采用系统工程方法,在航天工程实践中形成了航天系统工程,进一步丰富和发展了系统工程的理论和方法。完善的航天系统是一个国家航天实力和综合国力的重要标志,目前世界上只有为数不多的国家拥有这种实力。
[编辑本段]太空中的资源有多少
太空资源泛指太空中客观存在的、可供人类开发利用的环境和物质。主要包括:相对于地面的高远位置资源,高真空和超洁净环境资源,微重力环境资源,太阳能资源,月球资源,行星资源等......
太空上可利用的资源比地球上可利用的资源要丰富的多。仅从太阳系范围来说,在月球、火星和小行星等天体上,有丰富的矿产资源;在类木行星和彗星上,有丰富的氢能资源;在行星空间和行星际空间,有真空资源、辐射资源、大温差资源,那里的太阳能利用有效率也比地球上高的多。目前取得了巨大的社会效益。高真空和高洁净是外层空间的显著特征,是进行许多科学实验、发展航天技术、生产电子产品和高级药品的理想环境,尤其它是人类的航天活动的先决条件。高真空、超洁净环境资源取得了相当大的实际效果,但微重力资源和太阳能资源的利用还处于试验、研究和创造条件的阶段。
“航天”一词是钱学森首创
《钱学森传》作者叶永烈:“航天”一词钱学森首创
叶永烈,上海作家协会一级作家,教授。在30年前,时任《向宇宙进军》一片导演的叶永烈就与钱学森见过面。当时,钱学森担任国防科委副主任,因为该片涉及到航天火箭方面,所以钱学森就负责影片的审查。
30年后,叶永烈开始写作《钱学森传》,并于国庆前夕完成,共40万字,目前已交与出版社排版校对。今天下午记者专访了叶永烈。
认识钱学森源于一次影片审查
我结识钱学森已经整整30年。 事情的起因是我当时担任《向宇宙进军》一片的导演,这是一部一个半小时的影片,共分三辑,我把拍摄提纲寄往主管部门——国防科委以及第七机械工业部审查,没想到当时担任国防科委副主任兼第七机械工业部副部长的钱学森亲自看了拍摄提纲,乘来沪之际跟我谈谈他的意见。当天晚上,我如约前往上海延安饭店。柳鸣领着我来到楼上一间会客室,我刚坐定,穿着一身军装的钱学森就来了。他摘下军帽,露出宽广丰满而白净细嫩的天庭,书生气质,温文尔雅。一双眼睛,射出睿智的目光。虽说他出生在上海,由于三岁时便随父亲前往北京,所以满口京腔。他谦逊地自称“笨人”,“对艺术外行”,却对影片提出诸多建设性意见。
他告诉我,来上海之前,曾经与第七机械工业部副部长任新民就拍摄提纲交换了意见。第七机械工业部领导这么重视影片的拍摄,真使我感动。
钱学森说,影片的开头应该表现中国古代对太空的美好幻想:从马王堆汉墓出土的立轴上的月亮、太阳、神仙,到嫦娥奔月神话、敦煌飞天壁画。在历数古人的飞天之梦时,钱学森还建议,这一组镜头最好以古筝配上中国古典乐曲……其实,渊博的钱学森对艺术十分在行,尤其是音乐。他当年在上海交通大学就读时,曾是校乐队的主力圆号手,何况他的夫人蒋英是留学德国的女高音声乐家。
钱学森创“航天”一词 源于毛主席诗句启示
钱学森告诉我,“航天”一词是他首创。他把人类在大气层之外的飞行活动称为“航天”,是从航海、航空“推理”而成的。他说,最初是从毛泽东主席的诗句“巡天遥看一千河”中得到启示。他还提出了“航宇”一词,亦即“星际航行”,他在《星际航行概论》一书中详尽地论述了行星之间以至恒星之间的飞行。如今,如果说“航宇”一词对于普通百姓还有点陌生的话,“航天”一词已经是家喻户晓了。
我问钱学森,如何把握有关火箭的保密尺度。他回答说:“关键看你是不是泄露要害。如果拍火箭,一个圆筒子,朝上跑,那有什么可保密?大家都是这个样子的嘛。现在你们别多想这些保密问题,多想了,会束缚思想。思想束缚了,什么都不敢动了。”
钱学森很健谈 一口气说两个多小时
钱学森非常健谈,一口气谈了两个多小时。见面的第二天,我根据笔记整理出一万多字的钱学森的谈话记录,交打字员打印(那时候还没有电脑)。这份打印稿,如今成为珍贵的文献。
从那以后,我与钱学森有了多次交往,有时在北京国防部他的办公室,有时在文化部**放映室,有时在他家中。每一回去北京送审影片,他总是亲自看,一边看一边谈意见,而我则坐在他的旁边作详细记录。
钱学森说:“中国人最早发明火箭。这是世界公认的。我们发明了火箭,这是我们民族的光荣。在南宋的时候,我们发明了火箭。这一点,提纲中是讲到了,不太着重,但是值得给予相当的份量,这件事应该好好宣传一下。”根据钱学森的意见,后来在影片中,我特地加了一个动画镜头,按照中国古代的火箭“飞火龙”的形象,设计了“火龙出水”的场面。钱学森在审查影片时,对这个动画镜头十分满意。
我发现,钱学森审查影片非常仔细,尤其是涉及保密的问题。比如,在我看来,火箭发射时,尾部喷射的火焰极其壮观,所以先用尾部喷火近景,再跳接火箭上天远景。钱学森告诉我,那个近景一定要剪短,火箭尾部的喷射口刚一露出,马上跳远景。他说,那个近景,“外行人看热闹,内行人看门道”,泄密就会泄在近景上。所以,在影片中,大都用“一个圆筒子,朝上跑”,这样就避免了泄密。
宇航员的工作都有什么?
中国空间站包括核心舱、实验舱梦天、实验舱问天、载人飞船(即已经命名的“神舟”号飞船)和货运飞船(天舟一号飞船)五个模块组成。各飞行器既是独立的飞行器,具备独立的飞行能力,又可以与核心舱组合成多种形态的空间组合体,在核心舱统一调度下协同工作,完成空间站承担的各项任务。
1、核心舱
全长约18.1米,最大直径约4.2米,发射质量20-22吨。核心舱模块分为节点舱、生活控制舱和资源舱。
主要任务包括为航天员提供居住环境,支持航天员的长期在轨驻留,支持飞船和扩展模块对接停靠并开展少量的空间应用实验,是空间站的管理和控制中心。?
核心舱有五个对接口,可以对接一艘货运飞船、两艘载人飞船和两个实验舱,另有一个供航天员出舱活动的出舱口。
2、实验舱
全长均约14.4米,最大直径均约4.2米,发射质量均约20-22吨。
空间站核心舱以组合体控制任务为主,实验舱II以应用实验任务为主,实验舱I兼有二者功能。实验舱I、II先后发射,具备独立飞行功能,与核心舱对接后形成组合体,可开展长期在轨驻留的空间应用和新技术试验,并对核心舱平台功能予以备份和增强。
3、货运飞船
最大直径约3.35米,发射质量不大于13吨。货运飞船是空间站的地面后勤保障系统。
主要任务,一是补给空间站的推进剂消耗,空气泄漏,运送空间站维修和更换设备,延长空间站的在轨飞行寿命;二是运送航天员工作和生活用品,保障空间站航天员在轨中长期驻留和工作;三是运送空间科学实验设备和用品,支持和保障空间站具备开展较大规模空间科学实验与应用的条件。
货运飞船命名为天舟货运飞船,采用模块化设计,具有全密封货舱、半密封/半开放货舱、全开放货舱三种构型,可以把不同的载荷包括小型舱段运输上去,由航天员和机械臂将其装配到空间站上。
发射该飞船的是新研制的长征七号运载火箭。
中国空间站可以说是节能典范:
中国空间站研发面临很多技术上的挑战,将以更先进的控制技术、能源技术、再生技术,将空间站打造成节能典范。
要为航天员的生活、工作、实验提供很好的条件,保证满足空间科学研究的需要,相应对空间站规模和性能提出要求。这就需要利用最新的科技成果,提高空间站对人的保障能力;掌握更好的控制技术,进一步提升空间站姿态稳定度、微重力水平。
空间站要长期运营,需考虑经济性问题,如何通过绿色、再生技术等,提高空间站物资循环利用率,减少地面补给需要,实现资源再利用,譬如,用废水、尿液制造氧气,对二氧化碳等人体废弃物进行的再生去除等。
空间站还需要更大规模的供电能力。光电和太阳能在地面都有应用,空间上会更重视利用太阳能发电,进一步提高太阳电池发电效率,提高储能电池效率及寿命、可靠性安全性。
在空间站里眼泪无法像在地面一样流
载人航天是为了探索宇宙空间,开发和利用宇宙空间独有的资源为人类服务。宇航员上天当然也离不开这些目的,宇航员在太空飞行期间要按照预先在地面上编好的工作程序一步步去工作。如果一项工作没完成,就会影响到下一项工作;所以,宇航员在天上的工作是相当紧张的。
那么,宇航员在天上到底有哪些工作要做呢?由于宇航员在太空中的任务很多,不可能在一次飞行中完成所有的任务,所以每一次飞行都有自己的侧重点。每次飞行的任务量与宇航员在太空中停留的时间有很大关系,飞行时间少的,工作内容就少。下面以航天飞机和国际空间站的宇航员为例,来说明宇航员在太空中的工作。
航天飞机宇航员在飞行中的主要工作
其实,研究人员在设计航天飞机时,便已确定它在太空中一次飞行时间不超过两个半星期。航天飞机宇航员在这时期的主要工作是:
(1)保证航天飞机的正常运行
宇航员在太空的首要任务是要保证航天飞机的正常运行,这样才能执行其他的任务。例如,要进行航天器控制的常规操作,维修航天飞机生活舱或工作舱内的仪器、仪表系统,定期向地面通报航天器运行状况和自身的身体状况等。
(2)释放卫星和回收卫星
宇航员在太空可以释放卫星或利用航天器上的机械臂将有故障的卫星“抓”回来,并进行维修。也许航天飞机有史以来发射的最有名的卫星要算“哈勃”太空望远镜了。航天飞机后来曾经三次回到太空为“哈勃”更换部件。在更换部件前,一名宇航员必须用航天飞机上的机械手将它捕获,运送到有效载荷舱内。宇航员进入有效载荷舱,爬上“哈勃”太空望远镜,安装新部件。当地面控制人员确信“哈勃”望远镜运行状态良好后,再由机械臂将它释放回太空。
(3)进行科学试验
宇航员在太空可以利用空间的特殊环境进行很多科学实验,具体地说,包括以下三部分内容:
①空间生命科学试验。观察宇航员在失重环境下机体出现的生理、生化变化,探讨其机理和验证防护措施的有效性;研究动物和植物在太空环境中的生长、发育和变异等。
②空间科学的研究。宇航员在航天器上可以操作各种观察和测量设备,对地球环境、太阳、月球面、地球磁场、电离层、大气层等进行深层次的观察与研究,通过载人航天器上的天文望远镜,进一步揭示天体的真实面貌。
③对地球进行观察。宇航员利用远离地球的有利条件,可对地球表面进行全面的观察、摄影和光谱测定。通过这些工作,收集有关地球自然资源、地质地貌、大气层状态、耕地季节变化、世界海洋变化、水生生物状态、沙漠植被作物覆盖、森林的覆盖与储量等信息。
(4)太空生产
在太空中还可以利用太空独特的失重环境,研究、加工和生产在地球上不能生产的、性能优良的新材料和新产品。宇航员在天上操纵“合金”和“结晶”的电加热炉,便可制取非常纯的半导体材料砷化锢和砷化镓。它们的经济价值很高,估计每千克价值可达100万美元。空间制药和生物制品可以大大提高药品的纯度和产量。据推测,目前能在天上生产的药品多达三四十种。在天上生产药物一个月的产量可相当于地球上同样设备20年的产量。
(5)组装国际空间站
国际空间站是有史以来规模最庞大、设施最先进的“人造天宫”。据资料显示,国际空间站总质量可达400多吨,大致相当于两个足球场大小。这个庞然大物是不可能在地面组装好发射到太空的,它采用的是桁架挂舱式结构,即以桁架为基本结构,增压舱和其他各种服务设施挂靠在桁架上,形成桁架挂舱式空间站。而组装国际空间站的任务则落到美国航天飞机和俄罗斯“联盟”号宇航员身上。他们必须将组装的部件送上太空,并进行舱外活动,将它们组装起来。通过宇航员的工作,国际空间站建成了“曙光”、“星辰”等6个舱以及机械臂和太阳能电池等外部设施。在2000年11月2日,首批三名宇航员进驻空间站,现在在国际空间站的是第九批长期考察组。
国际空间站宇航员的任务
国际空间站与航天飞机的最大不同点是,它可以长时间地环绕着地球运行。按照设计,国际空间站的寿命是15年。在国际空间站上的宇航员可以长时间地生活在太空,地面将不断地派遣长期考察组进入国际空间站,并停留较长时间。他们在太空的工作内容基本上类似于航天飞机上的宇航员,不同考察组的工作有其侧重面。例如,国际空间站第一长期考察组的任务是:
(1)安装和调试空间站上的现有设备和陆续到达的新设备,将目前对接在一起的“恒星”号服务舱、“曙光”号功能货舱和“团结”号节点舱的电脑连成统一的电脑系统,并对这些设备和系统进行测试;负责搬运“进步”号货运飞船和航天飞机运来的仪器等货物,并将它们安置在相关舱室的相应位置。
(2)完成涉及医学、生物学和工艺技术等方面的23项科研项目。
(3)进行出舱活动,完成一些组装工作及国际空间站各部分之间电力和通信线路的连接工作等。
由于宇航员在国际空间站停留的时间长,他们可以进行更长时间、更深入的科学研究。例如,在进行失重对人体影响的研究时,在航天飞机中,只能观察短期失重对人体的影响,而在国际空间站上可以观察长期失重对人体的影响,并且由于空间站上实验设备齐全,宇航员们可以进行更深入的研究。
到开放空间作业
宇宙空间的环境极其恶劣,人到开放空间活动是很危险的。但这是研究和探索空间必不可少的部分。1965年3月18日,前苏联公民阿·列昂诺夫穿着宇宙服第一个出舱来到开放空间时,用绳子和飞船连接在一起,空间自由漂浮结束时,借助这根绳子才回到飞船,否则他可能成为宇宙的俘虏而回不了飞船。
事实证明,宇航员需要到开放空间去,就像海员必须学会游泳一样。开始,人离开飞船到开放空间是想弄清楚是否可能在舱外作业。人进入开放空间的计划是小心翼翼的,在舱外停留时间也是缓慢增加的。从1965年列昂诺夫第一次来到开放空间起,直到1968年,前苏联宇航员进入开放空间的总计时间不超过8小时,其后在开放空间逗留时间迅速增加。由于在开放空间逗留时间增长以及在工作上积累了经验,宇航员在开放空间可以检查飞船、更换有毛病的设备以及试验各种系统。从1980年开始,宇航员已开始在开放空间进行复杂的装配工作了。例如宇航员列沃尼特·坎什和弗拉基米尔·索洛伏夫曾在开放空间修复“礼炮7”号空间站的推进系统并安装附加的太阳能电池帆板。现在这类帆板的安装已经变成规范化的操作过程了。类似的工作,其他宇航员在“和平”号空间站也进行过。
到1986年两次航天飞行期间,前述两位宇航员进入外层空间的时间也增长了8倍,在航天站外工作共达32小时。年7月之前,开放空间的工作只有男人承担;在这之后情况改变了,妇女也大胆进入开放空间。斯维特拉诺·萨维茨可娃是第一个进入开放空间的女性宇航员。当时她和另一名宇航员在舱外试验一种新的能切割、锡焊、熔焊金属板曩及镀膜的多用途工具,共工作3小时35分钟。
2007年11月3日,美国宇航员帕拉金斯基完成历时7个多小时的外层空间活动,成功修补了一块太阳能电池板。由于电池板依然带电,而且破损点距离工作舱足有半个足球场远,帕拉金斯基要“走”上近一个小时。
人在开放空间活动对未来航天事业发展有着重要的意义,它为在宇宙空间装配所有各类轨道结构物奠定了基础,为建设空间工厂和开拓人类太空居住地铺平了道路。
知识点
“和平”号空间站
“和平”号是前苏联/俄罗斯的第三代空间站,亦为世界上第一个长久性空间站。设计成在轨多模块组装,站上长期有人工作。世界上第一个非长久性空间站是前苏联于1969年1月用弗拉基米尔·沙塔洛夫驾驶的“联盟4”号飞船同“联盟5”号飞船实行接近和对接建成的。“联盟5”号上的宇航员阿列克谢·叶利谢耶夫和叶夫根尼·赫鲁诺夫穿上宇宙服进入了“联盟4”号。前苏联人把对接后的组合飞船称为“世界上第一个宇宙空间站”。“和平”号空间站的轨道倾角为51.6度,轨道高度300~400千米。自发射后除三次短期无人外,站上一直有航天员生活和工作。
为什么卫星要自带推进系统?
在空间站里,眼泪无法像在地面时那样自然地流下来,而是在眼眶中打转,或者是在眼角。
在空间站里,由于微重力环境的影响,眼泪的流动方式与地面不同。在微重力环境下,眼泪不会像在地面时那样自由流动,而是会聚集在眼眶中打转,或者在眼角处积聚。这是因为微重力环境下,液体不再受到重力的牵引,因此无法像在地面时那样自然地流淌。
在空间站里,眼泪的流动会受到微重力环境的影响,导致眼泪无法像在地面时那样自由流动。此外,由于空间站内空气干燥,泪腺分泌的眼泪也会较少,这也会影响眼泪的流动。因此,在空间站里,航天员需要使用特殊的面巾纸或毛巾来吸收眼泪,以保持眼睛的舒适和清洁。
空间站的作用:
1、科学实验:空间站可以提供独特的微重力环境,允许科学家进行无法在地球上进行的实验和研究。例如,在空间站中进行材料科学、物理、化学、生物学等领域的实验,可以深入了解在微重力条件下的反应和变化。
2、生命科学研究:空间站的微重力环境对生命科学研究具有特殊的意义。在空间站中进行生命科学研究,可以更深入地了解人类在微重力环境下的生理和心理反应,为未来的深空探索提供重要的基础数据。
3、技术开发:空间站作为人类在太空中的前哨站,可以进行各种技术开发和测试。例如,在空间站中进行太阳能电池板、导航系统、通讯设备等技术的测试和应用,为未来的深空探索提供技术支持。
4、国防安全:空间站可以作为军事用途的平台,可以进行侦察、监视、通信中继等任务。同时,空间站也可以作为紧急救援和医疗设施,为航天员提供及时的救援和医疗保障。
中国有自己的电脑操作系统吗?
为什么卫星要自带推进系统是为了航天任务的需要和卫星轨道的调整。
2017年6月19日,我国首颗国产广播电视直播卫星中星9A在西昌卫星发射中心由长征三号乙运载火箭发射升空。然而由于火箭第三级滑行段姿控发动机滚动控制的推力器出现异常,卫星并没进入预定轨道,远地点比预计中低了近20000公里。?
(中星9A原计划的同步转移轨道、实际转移轨道与最终的同步轨道对比图)?
但这颗卫星并未就此宣告任务失败。?
在随后的20天内,地面控制中心人员经过10次轨道调整,让这颗卫星逐渐“爬”到了目标轨道:位于东经101.4度赤道上空35786千米的点上。?
在这里,可以实现与地球自转完全相同的轨道周期,相当于相对地面同步/静止。这样即可实现卫星预计的电视直播的任务。?
不少媒体在报道这次卫星自救事件时甚至用起了“星坚强”这样的词汇。事实上,国内外火箭入轨错误的事故屡见不鲜,每年都有3-5起。但只要不是严重的火箭入轨错误,大都有弥补错误的空间,这个空间就是靠卫星本身的推进系统完成,但一般会付出巨大的寿命代价。中星9A就可能因为此事失去3-5年寿命(原计划12-15年)。?
说到这儿,很多人可能会有疑问,既然有火箭了,为什么卫星还要自带推进系统呢?事实上,这是十分必要而且重要的。下面我们详细说一下。?
1.卫星带有推进能力的必要性?
可能会有人认为,卫星的发射、入轨全靠火箭。其实不然,“人生的路啊,要寄几走”这个道理,卫星也是很明白的呢。?
目前,对于几乎任何一颗卫星,推进系统都是必备的,因为它实在是太重要了。?
航天任务的需求?
即便今天的火箭发射技术已经日趋完善,但它也只能将卫星送入预订的轨道高度和轨道倾角上,剩下的都由卫星自我推进。?
例如,即便中星9A正常入轨,也是进入一个同步转移轨道,这是一个距离地球最近300-500千米,而最远可达36000千米的超大椭圆。卫星距离地面越远速度越慢,到了最高点时,卫星上的推进设备工作,由此而来的推力与速度方向相反且呈一定夹角,将卫星速度减速到3.1千米每秒并改变速度方向,实现相对静止地“停”在赤道上空(此时轨道周期)。?
而对于探索外太空之类的复杂任务,推进系统的重要性基本排名第一。例如探月任务,火箭只能将其送出地球几百公里,但目标却是远在38万公里外的月球,这个过程就需要经历复杂的机动过程。?
我国在2010年国庆节发射的嫦娥二号,甚至在复杂的探月任务结束后,飞到了距地球150万公里的日地拉格朗日引力平衡点,又在700万公里外探访了一颗小行星,如今已经在1亿公里外了。?
(嫦娥二号轨迹图,可以看出离开地球只是起点?新华社)?
1977年美国发射的旅行者2号是人类历史上最高产的一个航天器,它在任务周期中探访了木星、土星、天王星和海王星这四个太阳系内全部的气态行星和它们的卫星体系,这个过程对轨道机动能力要求极高,可谓“失之毫厘,谬以千里”,如今它已经距离地球280亿公里,但还在保持与地球的通信。?
修正宇宙环境造成的轨道偏移?
宇宙环境并不能简单模拟,因为影响因素实在太多。?
例如,对于一颗飞在地球附近几百公里的卫星而言,需要考虑的影响就包括:地球非均匀的重力场(比如喜马拉雅山和太平洋的引力影响不同),月球、太阳甚至木星的引力摄动,地球海洋、陆地和大气的潮汐,太阳光和地球反射的太阳光对卫星造成的压力,极其稀薄大气造成的阻力等等因素。?
在这些因素影响下,卫星会逐渐偏离轨道,此时必须依靠本身推进能力修正。?
(国际空间站入轨前两年轨道高度变化,大部分轨道提高都来自美国航天飞机和俄罗斯的空间站舱段? )?
一个典型的例子是已经入轨近20年的国际空间站,它目前飞在距离地面400千米的轨道上。可以从图中看出,它的轨道高度深受近地环境影响,如果不加以推进修正,就会迅速降低。虽然每次货运飞船对接国际空间站后,都会在返回地球前使出绝大部分能量将国际空间站推高,但目前已经是一个420吨的庞然大物的它每年都需要自我修正好几十次,并消耗掉高达7吨燃料。?
避免相撞危险?(笔者研究的Swarm卫星两年内经历了12次大的轨道机动,以防止两颗卫星彼此以及和太空垃圾相撞?European Space Agency)?
目前,地球周围已经分布有数亿个太空垃圾,在每秒七千多米的速度下,任何一个都是对正常航天器极其危险的威胁。有的编队卫星也要预防可能发生的碰撞事故。因此,卫星携带推进系统也非常必要。?
(有了推进系统,才能这么帅得躲“子弹”啊)?
2. 卫星推进技术都有哪些?
在卫星应用领域,人类已经有了很多种推进方案,但总结下来就是最基本的牛顿运动学定律:?
推力能改变卫星的运动状态(第一定律),?
推力越大改变能力就越强(第二定律),?
推力与反推力是同时存在的(第三定律)。?
因此,卫星推进的本质就是当一些工质被加速离开卫星时产生反推力,可以改变卫星的运动状态。?
这里有个术语叫“工质”,其实就是可以将热能和化学能等转换成机械能的“工作物质”,火箭燃料和燃烧后的燃气是航天里最典型的工质。汽车、轮船和飞机里的石油产品和燃气,也可以理解为一种工质。?
目前推进技术基本以工质不同来分开,下面我们就来细数下彼此的异同。?
化学燃烧推进?
这是最常见也被人类最为掌握的技术,通过氧化剂和还原剂燃烧释放大量热量,燃烧的产物高速离开发动机,产生反推力。由于这个燃烧过程比较剧烈,且需要很重的发动机存在,一般不适合小型卫星而适用于大型航天器。生活中汽车通过燃烧汽油来驱动,就是利用了化学燃料。?
所用工质:化学燃料燃烧后的产物?
应用:航天飞机的轨道转移系统,国际空间站推进系统,天宫二号推进系统?
物理变化推进?
这个过程中不会发生化学反应,通过工质的物理变化,例如液态变成气态的过程,加速离开卫星产生反推力。它的好处在于不需要发动机燃烧室,质量和体积都很小,可以提供较小且容易控制的推力。这种技术适用于任何一个卫星,也是目前应用最广的卫星推进方式。而且它不仅可以用来改变轨道,还可以通过小型推力装置控制姿态。生活中,水烧开后蒸汽将水壶盖顶起,利用的就是水的物理变化。?
所用工质:高压液态气体,常态液体?
应用:几乎所有卫星?
例如2006年发射的新视野号(New Horizons)就携带了几十公斤液氦进行轨道和姿态控制。利用微小喷管的精细控制,新视野号的轨道机动精度极高,最后成功抵达冥王星这一距离我们最为遥远的矮行星(很不幸冥王星已经被从太阳系九大行星中除名)。?
其中几个最典型的操作为:?
a. 2006年3月9日, 76秒内速度变化1.16m/s;?
b. 2007年9月25日,937秒内速度变化2.37m/s;?
c. 2010年6月30日,35.6秒内速度变化0.44m/s;?
要知道新视野号的速度在15000-45000 m/s的区间,如此小的速度变化是其他推进系统无法实现的。?
电推进?电推进就是将工质电离后送入磁场,在磁场作用下离子以极高速度离开卫星,从而产生反推力。由于电离效率很高且工质离开的速度轻易达到几万米每秒,远远超过化学燃料工质最高几千米每秒的速度,电推进也是目前效率最高的推进方式,消耗工质少而推进效果好。?
所用工质:可被电离粒子(例如氙)?
应用:新一代各国卫星?
虽然电推进的推力很小,目前连一牛顿都是个巨大的障碍(一牛顿仅仅能拿起一个鸡蛋而已)。但电推进是未来人类太空旅行的必备法宝,几乎可以一直工作的电推发动机可以持续给航天器加速,聚沙成塔,到最后反而成为最有效的推进方式。?
(采用了电推进的GOCE卫星,甚至可以飞在距离地面仅250千米的轨道,电推可以持续克服空气阻力?European Space Agency)?
我国在实践十七号卫星和实践十八号卫星上都应用了电推进技术。目前在这个领域,我国处于国际领先水平。?
光能推进?
前文也提到了,太阳光照在卫星表面上被反弹时会产生压力,而如果合理利用,这部分压力就可以变成推力。目前国际上关于它的研究也是航天领域的热点。?
所用工质:光子?
应用:实验阶段?
(2010年发射的日本星际风筝是目前唯一依靠太阳能作为推进系统的航天器?日本航空宇航开发局)?
霍金和一些疯狂的科学家甚至提出了采用人造激光推进航天器进行星际旅行的想法。他们通过地面激光发射站组网,可以将无数个指甲大小的小型航天器加速到四分之一光速,从而拜访距离太阳最近的恒星,4.2光年外的比邻星。?
(霍金提出的推进系统想象图,但目前仅仅是想法?)?
无工质推进??
目前,还有一个航天爱好者团队提出了无工质推进系统的可能性,这个想法看似像永动机一样夸张:不使用任何工质,意味着不必携带多余负重,也不依赖宇宙环境,凭空产生动力。?
在很多专家质疑民科的情况下,NASA还是支持了一个叫做EMdrive的无工质发动机研究项目,它通过封闭锥型腔体内的微波光子电磁跳跃来产生推力。?
(发动机外形图? )?
但它目前并未获得科学界认可,给NASA的报告中,在不能排除其他因素影响的前提下,也仅仅产生了微牛顿级别的推力。?
虽然这个的确在理论上不能让人信服,但这个团队作为高端的民科能进行这样的研究,也算是做了些有意义的事情吧。?
银河麒麟
是由国防科技大学、中软公司、联想公司、浪潮集团和民族恒星公司合作研制的闭源服务器操作系统。此操作系统是863计划重大攻关科研项目,目标是打破国外操作系统的垄断,研发一套中国自主知识产权的服务器操作系统。
银河麒麟2.0操作系统完全版共包括实时版、安全版、服务器版三个版本,简化版是由于服务器版简化而成的。经过权威机构进行了源码级鉴定表明,银河麒麟安全操作系统主要分为三层:最底层是自己加的“既不像内核,也不像虚拟机”的东西(从银河麒麟开发手册上看主要为保证安全性、实时性等方面的任务,可自由替换加载。),上面是 FreeBSD 的内核,最上面是 Linux 兼容库。开放给公众使用的系统不包括最底层的东西。完全版的银河麒麟是内核态多线程的。
涉嫌抄袭事件
在2006年4月27日网友Dancefire的一篇技术分析文章中声称[1],通过对麒麟操作系统2.0版本进行反汇编,麒麟操作系统与美国开放源代码的FreeBSD 操作系统5.3版本相似度在90%以上。更多的证据指出,麒麟操作系统仅仅是对开源的FreeBSD进行了一定的修改,而不是新闻媒体所说的 “中国独立研发成功”和“拥有完全自主版权的内核”。
与“中标Linux”合并
2010年12月16日,两大国产操作系统——民用的“中标Linux”操作系统和解放军研制的“银河麒麟”操作系统在上海正式宣布合并[3],双方今后将共同以“中标麒麟”的新品牌统一出现在市场上,并将开发军民两用的操作系统。
原文链接:
声明:本站所有文章资源内容,如无特殊说明或标注,均为采集网络资源。如若本站内容侵犯了原著者的合法权益,可联系本站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