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脑系统分析的思路,系统分析一般步骤
1.计算机结构及工作原理?
2.win32与win64的操作系统的区别是什么?
3.计算机论文如何写
4.操作系统课程介绍
5.计算机系统结构论文范文
6.浅析计算机软件可维护性方法
7.思维的地图(一)· 操作系统篇
1、先假后真:电脑故障有真故障和假故障两种。在发现电脑xp故障时首先要确定是否为假故障,仔细观察电脑的环境,是否有其他电器的干扰,设备之间的连线是否正常,电源开关是否打开,自己的操作是否正确等,排除了假故障之后,方可进行真故障的诊断与修理。
2、先软后硬:所谓先软后硬诊断原则,是指在诊断的过程中,先判断是否为软件故障,先检查是否为软件问题,当软件没有任何问题时,如果故障不能消失,再从硬件方面着手检查。
同时还涉及硬件知识,检查时既要进行动态的通电检测,又要进行静态的断点检测。作为计算机技术人员,关键是在掌握相关知识的前提下,对故障分析有清晰的思路和准确的判断能力。
扩展资料:
在微型计算机中,通常有一些功能相同的插件或集成电路芯片。交换法就是利用这一特性,将这些相同的插件板或是元器件相互交换位置,来观察故障的变化情况以确定故障发生的位置。
检测步骤:
1、区分是软件故障还是硬件故障:当加电启动时能进行自检,能显示自检后的系统配置清况,则计算机系统的硬件基本上没有什么问题,故障的原因是软件引起的可能性比较大。
2、具体确定是操作系统还是应用软件故障:若是系统软件故障则可能需要重新安装操作系统,若是应用软件故障则应该调整应用软件安装
3、硬件故障的检查步骤:若是硬件故障则需要首先分清主机故障还是外部设备故障即从系统到设备,再由设备到部件;由系统到设备是指计算机系统发生故障后要确定主机、键盘、显示器、打印机、硬盘和软驱等是哪一个设备出问题。同时要注意关联部分的故障。
百度百科——故障检测
计算机结构及工作原理?
从论坛找来一个非常好的帖子,请好好学习一下:
在计算机操作系统中,PV操作是进程管理中的难点。
首先应弄清PV操作的含义:PV操作由P操作原语和V操作原语组成(原语是不可中断的过程),对信号量进行操作,具体定义如下:
P(S):①将信号量S的值减1,即S=S-1;
②如果S?,则该进程继续执行;否则该进程置为等待状态,排入等待队列。
V(S):①将信号量S的值加1,即S=S+1;
②如果S>0,则该进程继续执行;否则释放队列中第一个等待信号量的进程。
PV操作的意义:我们用信号量及PV操作来实现进程的同步和互斥。PV操作属于进程的低级通信。
什么是信号量?信号量(semaphore)的数据结构为一个值和一个指针,指针指向等待该信号量的下一个进程。信号量的值与相应资源的使用情况有关。当它的值大于0时,表示当前可用资源的数量;当它的值小于0时,其绝对值表示等待使用该资源的进程个数。注意,信号量的值仅能由PV操作来改变。
一般来说,信号量S?时,S表示可用资源的数量。执行一次P操作意味着请求分配一个单位资源,因此S的值减1;当S<0时,表示已经没有可用资源,请求者必须等待别的进程释放该类资源,它才能运行下去。而执行一个V操作意味着释放一个单位资源,因此S的值加1;若S?,表示有某些进程正在等待该资源,因此要唤醒一个等待状态的进程,使之运行下去。
利用信号量和PV操作实现进程互斥的一般模型是:
进程P1 进程P2 …… 进程Pn
…… …… ……
P(S); P(S); P(S);
临界区; 临界区; 临界区;
V(S); V(S); V(S);
…… …… …… ……
其中信号量S用于互斥,初值为1。
使用PV操作实现进程互斥时应该注意的是:
(1)每个程序中用户实现互斥的P、V操作必须成对出现,先做P操作,进临界区,后做V操作,出临界区。若有多个分支,要认真检查其成对性。
(2)P、V操作应分别紧靠临界区的头尾部,临界区的代码应尽可能短,不能有死循环。
(3)互斥信号量的初值一般为1。
利用信号量和PV操作实现进程同步
PV操作是典型的同步机制之一。用一个信号量与一个消息联系起来,当信号量的值为0时,表示期望的消息尚未产生;当信号量的值非0时,表示期望的消息已经存在。用PV操作实现进程同步时,调用P操作测试消息是否到达,调用V操作发送消息。
使用PV操作实现进程同步时应该注意的是:
(1)分析进程间的制约关系,确定信号量种类。在保持进程间有正确的同步关系情况下,哪个进程先执行,哪些进程后执行,彼此间通过什么资源(信号量)进行协调,从而明确要设置哪些信号量。
(2)信号量的初值与相应资源的数量有关,也与P、V操作在程序代码中出现的位置有关。
(3)同一信号量的P、V操作要成对出现,但它们分别在不同的进程代码中。
例1生产者-消费者问题
在多道程序环境下,进程同步是一个十分重要又令人感兴趣的问题,而生产者-消费者问题是其中一个有代表性的进程同步问题。下面我们给出了各种情况下的生产者-消费者问题,深入地分析和透彻地理解这个例子,对于全面解决操作系统内的同步、互斥问题将有很大帮助。
(1)一个生产者,一个消费者,公用一个缓冲区。
定义两个同步信号量:
empty——表示缓冲区是否为空,初值为1。
full——表示缓冲区中是否为满,初值为0。
生产者进程
while(TRUE){
生产一个产品;
P(empty);
产品送往Buffer;
V(full);
}
(2)一个生产者,一个消费者,公用n个环形缓冲区。
定义两个同步信号量:
empty——表示缓冲区是否为空,初值为n。
full——表示缓冲区中是否为满,初值为0。
设缓冲区的编号为1~n-1,定义两个指针in和out,分别是生产者进程和消费者进程使用的指针,指向下一个可用的缓冲区。
生产者进程
while(TRUE){
生产一个产品;
P(empty);
产品送往buffer(in);
in=(in+1)mod n;
V(full);
}
(3)一组生产者,一组消费者,公用n个环形缓冲区
在这个问题中,不仅生产者与消费者之间要同步,而且各个生产者之间、各个消费者之间还必须互斥地访问缓冲区。
定义四个信号量:
empty——表示缓冲区是否为空,初值为n。
full——表示缓冲区中是否为满,初值为0。
mutex1——生产者之间的互斥信号量,初值为1。
mutex2——消费者之间的互斥信号量,初值为1。
设缓冲区的编号为1~n-1,定义两个指针in和out,分别是生产者进程和消费者进程使用的指针,指向下一个可用的缓冲区。
生产者进程
while(TRUE){
生产一个产品;
P(empty);
P(mutex1);
产品送往buffer(in);
in=(in+1)mod n;
V(mutex1);
V(full);
}
需要注意的是无论在生产者进程中还是在消费者进程中,两个P操作的次序不能颠倒。应先执行同步信号量的P操作,然后再执行互斥信号量的P操作,否则可能造成进程死锁。
例2桌上有一空盘,允许存放一只水果。爸爸可向盘中放苹果,也可向盘中放桔子,儿子专等吃盘中的桔子,女儿专等吃盘中的苹果。规定当盘空时一次只能放一只水果供吃者取用,请用P、V原语实现爸爸、儿子、女儿三个并发进程的同步。
分析在本题中,爸爸、儿子、女儿共用一个盘子,盘中一次只能放一个水果。当盘子为空时,爸爸可将一个水果放入果盘中。若放入果盘中的是桔子,则允许儿子吃,女儿必须等待;若放入果盘中的是苹果,则允许女儿吃,儿子必须等待。本题实际上是生产者-消费者问题的一种变形。这里,生产者放入缓冲区的产品有两类,消费者也有两类,每类消费者只消费其中固定的一类产品。
解:在本题中,应设置三个信号量S、So、Sa,信号量S表示盘子是否为空,其初值为l;信号量So表示盘中是否有桔子,其初值为0;信号量Sa表示盘中是否有苹果,其初值为0。同步描述如下:
int S=1;
int Sa=0;
int So=0;
main()
{
cobegin
father(); /*父亲进程*/
son(); /*儿子进程*/
daughter(); /*女儿进程*/
coend
}
father()
{
while(1)
{
P(S);
将水果放入盘中;
if(放入的是桔子)V(So);
else V(Sa);
}
}
son()
{
while(1)
{
P(So);
从盘中取出桔子;
V(S);
吃桔子;
}
}
daughter()
{
while(1)
{
P(Sa);
从盘中取出苹果;
V(S);
吃苹果;
}
}
思考题:
四个进程A、B、C、D都要读一个共享文件F,系统允许多个进程同时读文件F。但限制是进程A和进程C不能同时读文件F,进程B和进程D也不能同时读文件F。为了使这四个进程并发执行时能按系统要求使用文件,现用PV操作进行管理,请回答下面的问题:
(1)应定义的信号量及初值: 。
(2)在下列的程序中填上适当的P、V操作,以保证它们能正确并发工作:
A() B() C() D()
{ { { {
[1]; [3]; [5]; [7];
read F; read F; read F; read F;
[2]; [4]; [6]; [8];
} } } }
思考题解答:
(1)定义二个信号量S1、S2,初值均为1,即:S1=1,S2=1。其中进程A和C使用信号量S1,进程B和D使用信号量S2。
(2)从[1]到[8]分别为:P(S1) V(S1) P(S2) V(S2) P(S1) V(S1) P(S2) V(S2)
win32与win64的操作系统的区别是什么?
计算机的组成结构包括硬件系统、软件系统。其工作原理是按照内存中发出的指令进行数据运算和逻辑加工,从而完成规定操作。具体如下:
计算机的硬件包括电源、主板、CPU、显示器、内存、硬盘、声卡等,计算机的软件包括操作系统、系统软件、语言处理系统、数据库管理系统、服务程序等等。
计算机的基本工作原理:
计算机在运行时,先从内存中取出第一条指令,通过控制器的译码,按指令的要求,从存储器中取出数据进行指定的运算和逻辑操作等加工,然后再按地址把结果送到内存中去。
接下来,再取出第二条指令,在控制器的指挥下完成规定操作。依此进行下去。直至遇到停止指令。程序与数据一样存取,按程序编排的顺序,一步一步地取出指令,自动地完成指令规定的操作。
扩展资料
计算机在运作时的特点是:
1、计算机根据人们预定的安排,自动地进行数据的快速计算和加工处理。人们预定的安排是通过一连串指令来表达的,这个指令序列就称为程序。一个指令规定计算机执行一个基本操作基本功能。
2、计算机采用二进制形式表示数据和指令。
3、计算机在执行程序和处理数据时必须将程序和数据从外存储器装入主存储器中,然后才能使计算机在工作时能够自动调整地从存储器中取出指令并加以执行。
4、计算机硬件系统由运算器、存储器、控制器、输入设备、输出设备五大部件组成并规定了它们的基本功能。
5、计算机在执行程序和处理数据时必须将程序和数据从外存储器装入主存储器中,然后才能使计算机在工作时能够自动调整地从存储器中取出指令并加以执行。
百度百科-计算机
计算机论文如何写
透彻认识64位操作系统
现在,Windows XP 64 Professional x64 Edition(以下简称Windows XP 64)已经正式推出,和32位的Windows XP相比,它有哪些显著的变化呢?它能顺利支持32位应用吗?普通用户现在可以升级到Windows XP 64吗?
跨入64位之路
“位”,简单地理解就是CPU的寻址空间。在计算机技术的发展史上,位的演变起到了举足轻重的作用。从1971年的4位计算到如今已来临的64位计算时代,经历了漫长的演变过程。
1978——1995年:16位大行其道
1978年,Intel推出了首颗16位CPU——8086。在此期间,操作系统走过了16位的PC-DOS、MS-DOS、CP/M-86、UCSD Pascal P-System,MS-DOS开始成为个人计算机操作系统的霸主,直到今天,DOS在Windows系统维护中仍然扮演着重要的角色。值得我们怀念的是,那时国人的电脑上几乎没有不安装WPS For DOS(早期的文字处理软件,相当于现在的 Word)的,为计算机在我国办公领域的应用打下了坚实的基础,同时,国人也成功地开发出了中文DOS系统,如CCDOS等。
1985年,微软推出了Windows 1.0,之后又陆续推出了Windows 2.0、Windows 286、Windows 386,但由于性能平平而没有得到人们的注意。直到1990年5月,微软推出了Windows 3.0,加入了许多有用的功能,并首次加入了多媒体功能,被舆论称为“多媒体的DOS”。Windows 3.0一经面世,就取得惊人的成功,一举奠定了微软在操作系统上的垄断地位。
1995年至今:从16位到32位的飞跃
1985年Intel推出了首颗32位处理器80386。在此期间,1995年8月,微软推出了Windows 95,称为操作系统发展史上一个里程碑。从Windows 95到Windows 98/ME,都是混合16/32位计算的操作系统,并不是纯32位操作系统,稳定性和性能方面虽比过去得到了较大的提升,但仍不能满足人们对计算机应用的需要。
2000年,微软推出了Windows 2000,开辟了个人桌面32位计算与应用的新时代。2001年发布的Windows XP成为目前使用率最高的操作系统。
32位计算时代最成功的应用就是多媒体和Internet,32位的Windows平台上涌现了很多之前只能运行在SGI等大型图形工作站的应用程序,如3DMax、Photoshop等,人们不再为这些多媒体创作而购买极其昂贵的图形工作站,日益成熟的32位计算开辟了PC担任多媒体应用工具的新纪元。
2005年:64位即将君临天下
今天,64位计算平民化的时代即将来临。和以前8位向16位跃进、16位向32位跃进耗费十几年的情况不同, 64位CPU推出没几年,就出现了64位的Windows XP和64位的Windows Server 2003。微软称,64位的Longhorn也将于2006年发布。
除此之外,与个人桌面系统同步的还有服务器系统,如Windows NT/Server 2000/Server 2003等,就在微软发布64位Windows XP的同时,也发布了64位Windows Server 2003。至今,还可从微软网站注册并下载64位的有120天限制的Windows Server 2003。
为什么需要升级到64位
如前所述,随着多媒体功能的渗入和硬件价格的日趋平民化,越来越多的人加入到PC应用的行列,造就了一大批进行家庭多媒体创作等应用的非专业人士,很多人不再满足于用电脑打字、作表格、上网聊天等简单应用。随着人们对电脑要求越来越高,32位系统已力不从心,于是64位CPU和64位操作系统先后出炉。在操作系统方面,经过充分的准备(包括前段时间微软推出的免费下载试用),微软终于在今年4月25日推出了具有重要意义的64位Windows XP和64位Windows Server 2003。
按微软官方的说法,Windows XP Professional x64 Edition的设计初衷是满足机械设计和分析、三维动画、视频编辑和创作以及科学计算和高性能计算应用程序等领域中需要大量内存和浮点性能的客户的需求——这些应用都需要高性能和大内存的支持。
64位与32位Windows XP相比的一大特色就是能提供大内存的支持。当前,32位Windows能支持最多4GB的系统内存,每个处理器可最多使用2GB专用内存。而Windows XP Professional x64 Edition当前支持多达128GB内存,随着硬件功能的增强和内存大小的增加,有可能支持多达16TB(1TB=1000GB)的虚拟内存。其它数据请见下表:
再从个人桌面系统用户的角度来看,内存容量的限制只是体现64位计算技术优势的一个方面,大量数据处理才是64位计算真正发挥功效的地方。PC已经不仅仅是用户计算的工具,它更是“多媒体”中心,很多这方面应用是32位计算根本无法满足的。如在家用领域,32位无法实现高保真的声像,甚至无法完成20分钟视频的播放和编辑;在建筑、游戏设计领域,32位计算无法完成大量的数据计算和处理;在互联网上,32位计算无法实现大量的各种类型的数据搜索——这些应用都需要64位计算来实现。
64位Windows XP的安装
要说明的是,64位Windows XP只能在64位平台上安装,因为安装程序在安装之前会对系统进行检测,如果检测不到64位CPU,操作系统将中断安装过程。
现行的64位Windows XP还只有英文版,加之对新系统的不熟悉和新系统的兼容问题,目前国内32位系统依然占据主流。可能很多读者首先想到的是多系统,保留原32位Windows XP,用光盘启动,将64位Windows XP安装到另一分区或原系统分区的另一目录下,不过这种做法存在严重的兼容性问题。兼顾以上种种理由,笔者推荐大家采用独立多系统法。
步骤1:用DOS版的分区软件在硬盘上划分出两个主分区,扩展分区任意。主分区可以有多个,但只能有一个处于活动状态,另一主分区将自动处于隐藏状态。为方便后面的叙述,现设两主分区的卷标分别是Win32和Win64。
步骤2:用分区魔术师使Win32分区处于活动状态,正常安装32位Windows XP。安装时一定要让另一主分区处于隐藏状态。
步骤3:用分区魔术师使Win64分区处于活动状态,同时隐藏Win32分区,在Win64分区下安装64位Windows XP,安装方法与简体中版的32位Windows XP没什么两样。
注意:在一个主分区下安装系统时,一定要让另一主分区处于隐藏状态,独立多系统成败的关键全系于此。以上安装法只是一种思路,也可通过调整原系统分区大小将其分割一块出来,再将分割出来的部分建成主分区以安装64位Windows XP。
步骤4:多系统的切换
在任一系统下安装完全版的分区魔术师8.0,在其安装目录下找到以下两个文件:pqbw.exe和pqbw.rtc,再将其拷贝到任一扩展分区的一个新建目录下。
提示:在64位Windows XP下,分区魔术师的安装目录默认是“C:\Program Files (x86)\PowerQuest\PartitionMagic 8.0”,在32位Windows XP下是“C:\Program Files \PowerQuest\PartitionMagic 8.0”。如果不是完全版的,可能找不到以上两文件。
双击pqbw.exe,显然,两个主分区都已被软件识别出来了。从“Status:”下可看出,Win32分区处于活动(Active)状态,该分区下的操作系统处于运行状态,如果此时单击选中另一分区即Win64,同时选中“Restart Now(马上重启)”,再单击OK,当前系统会立即关闭并重新启动到64位Windows XP下。由于这两个文件已拷贝到扩展分区,所以无论启动到哪一系统下都能找到并运行它。
由于只能有一个主分区处于活动状态,另一分区默认地处于隐藏状态,不管启动到哪一系统下,都只能有一个主分区的盘符被分配为C盘,后面的扩展分区在磁盘管理器下显示为D盘、E盘等,可共享扩展分区下的数据。如果为维护方便,手动将两分区都设置为非隐藏状态,也只能启动到活动主分区上的操作系统,另一主分区的盘符将排到扩展分区之后。
这种多系统虽然实现起来比较麻烦,但也有相当的好处。在传统的多系统中,如果前一系统出错(如无法启动、boot.ini文件被破坏等)时,后面的系统很难维护。在独立多系统下,不但克服了这一弊端,还可在一个系统下对另一系统的文件进行局部读写等维护操作。可能有读者会问,在独立多系统下,如果处于活动状态的系统出错,连运行pqbw.exe的机会也没了,还能启动到另一系统吗?在分区魔术师安装目录下还有另一个文件PQboot.exe,它能在DOS下运行,只要将其拷贝到DOS启动盘上就能解决这一问题了。运行时的界面只要输入1或2即可。
如果认为这种方法太难,可以格式化原系统分区再安装64位Windows XP。当然也可折衷一下,格式化原分区前用Ghost备份,再为新安装的64位windows XP备份,要用哪套系统就还原哪套系统。
直观体验Windows XP 64
启动到64位Windows XP下,最先闯入视野的就是桌面了,默认桌面带有64位标志。右击“My computer(我的电脑)”,选择“Properties(属性)”。右击“Start(开始)”选择“Explore All Users(资源管理器)”,再在打开的窗口下单击“Help” “About Windows (关于Windows)”。
如果你希望使用中文显示,可以单击“Start” “Settings” “Control panel”打开“控制面板”,再单击 “Switch to Category View ”切换到经典显示模式,然后单击“控制面板”下的“Regional and Languages Options”,打开语言设置面板,在“Language”选项卡下单击“Install files for East Asian language”就可添加简体中文组件了,如图6所示。此时,系统会提示你插入64位Windows XP的安装光盘,完成后系统会自动重新启动。重启后再次打开语言设置面板,将其下的所有选项都设为Chinese(PRC)或China。再次重启电脑后,这套64位的Windows XP就能提供部分简体中文支持,包括磁盘上的中文文件夹和文件名、用户安装的中文应用程序名等。还可自行安装其它中文输入法、用MS Office/WPS Office等进行中文编辑。但系统自带的程序名、菜单等还是显示为英文。不过,与32位简体中文版Windows XP比,菜单分布位置、菜单或各系统命令按钮等的外观都没有改变。
关于用户自行安装的中文输入法,比如极品五笔6.0等,不能在记事本、Outlook Express等中使用,可在Microsoft Office下使用,但通过图6添加的全拼输入法等能在任何地方使用。
在图6中,单击“Languages (语言)”选项卡下的“Details…(详细信息)”可添加系统自带的输入法如全拼(显示的关键词是QuanPing)等。另外,如果没有经过上述亚洲语言的添加,就没法选择Chinese(PRC)或China,也无法添加系统自带的中文输入法
系统安全性体验
如果将AMD 64位处理器的EVP功能和64位Windows XP的DEP技术结合起来,就能将病毒等恶意代码的防治提高到一个全新的高度。这对防止利用缓冲区溢出(关于缓冲区溢出,请查阅SP2发布的相关资料)对系统进行攻击的病毒非常有效。
简单地说,EVP(Enhanced Virus Protection,增强型病毒防护)是AMD Althlon 64处理器中采用的一种全新的防毒技术,但它只提供硬件支持,要发挥这一功能,还必须与Windows XP SP2或64位Windows XP的DEP(Date Execution Prevention,数据执行保护)技术相结合。两者结合后将生成一种全新的恶意代码防御机制:将所有内存位置均标记为不可执行——除非该位置已明确包含可执行代码。当有攻击程序企图在不可执行的内存位置中插入代码并执行代码时,这一行为将会被阻止。不难想象,除非得到了用户的允许,不明代码是很难执行的,这能在很大程度上扼制病毒等恶意代码的入侵。
在采用了64位处理器的电脑上安装64位Windows XP后,EVP和DEP功能将自动打开。右击 “My Computer”,选择“Properties(属性)” “Advanced(高级)” “Settings” “Data Execution Prevention(数据执行保护)”。
与任何新技术应用初期都存在兼容问题相同,有些软件(比如上网助手)在启动了EVP和DEP的64位电脑上不能正常运行。我们可通过修改图7的选项来改变这种状况,下面以设置“上网助手”为例进行说明。
方法一:默认情况,图7中的选项是“Turn on DEP for essential programs and services(仅为基本Windows程序和服务启用DEP)”。请选择“Turn on DEP for all programs and services except those I select(为除下列我选定程序之外的所有程序和服务启用DEP)”,再单击“添加”,定位到“上网助手”的安装目录,再选中启动“上网助手”的可执行程序,然后单击当前界面上的“打开”即可将其添加到允许运行的列表中。经过这样的处理后,被DEP阻止的程序一般都能正常运行,修改图7中的选项后,必须重新启动电脑才能生效。
方法二:直接修改boot.ini文件
在图7中选择不同的选项时,boot.ini文件的内容会自动发生变化。在安装了64位Windows XP的电脑上,该文件的内容近似如下:
[boot loader]
timeout=30
default=multi(0)disk(0)rdisk(0)partition(1\WINDOWS1
[operating systems]
multi(0)disk(0)rdisk(0)partition(1)\WINDOWS1="Microsoft Windows XP Professional" /noexecute=OptIn /fastdetect
提示:[operating systems]后(不包括它)的内容是一行。
对这一文件有所了解的朋友可能已注意到了,它多出了一个参数,即:/noexecute,这一参数的取值可以是AlwaysOn、AlwaysOff、OptIn 、OptOut中的任一个。选择“Turn on DEP for essential programs and services”时,/noexecute=OptIn,这也是系统的默认值;选择“Turn on DEP for all programs and services except those I select”时,/noexecute=右边的值会自动被修改为OptOut。
可是只有两个选项,也就是说,仅通过不同选择,/noexecute的值只能在OptIn 和OptOut间跳转,无法设置其它的两个值。但就算将/noexecute的值赋为OptOut,再将被DEP阻止的程序添加到图7的放行列表中,某些程序还会被阻止。为解决这一问题,唯一的办法就是手动修改boot.ini文件。
当/noexecute=AlwaysOn时,便将整个系统置于 DEP 保护范围以内。在这种状态下,很多程序都不能运行,提前添加到图7放行列表中的程序也不例外,甚至包括微软Office下的组件和IE等,而且报错的提示还不一样。如图9所示,上部是启动Word时的报错提示,下部是启动IE时的报错提示。将这一功能用于某些特殊的场合倒是不错的选择,比如与网络连接无关的局域网服务器等。
当/noexecute=AlwaysOff时,相当于关闭了DEP和EVP功能,凡是被其阻止的程序都能正常运行。我们可在这种状态下暂时运行某一程序,但一定要注意网络安全,工作完成后马上恢复。
提示:当/noexecute=AlwaysOn或AlwaysOff时,呈灰色,不能对其进行任何设置。
兼容性体验
兼容性主要体现在硬件驱动和应用软件两个方面。
硬件驱动
据微软称,64位Windows XP内置了16000种硬件驱动,能识别绝大多数主流硬件。笔者电脑的基本配置是:AMD Athlon 64 2800+ CPU、硕泰克SL-K8AV2-R1L主板、希捷80GB/7200转高速硬盘、512MB/DDR4内存、集成声卡网卡、独立七彩虹显卡、HP Laserjet 6L激光打印机。安装完64位系统后,这些硬件(特别是那台老式的打印机)都能正确识别。
但也出了一些错,虽然以上硬件都能被64位Windows XP自动识别,但我还是试装了一下主板自带的驱动程序,结果不能像32位Windows XP下那样自动安装,手动打开驱动光盘,找到要安装的项目逐一安装时,则出现错误。主要体现在声卡上,硕泰克SL-K8AV2-R1L主板集成的声卡(VT1616 Audio codec)虽只有三个3.5mm的立体声(6路信号)接口,但却可通过软件模拟成5.1声道(也是6路信号)输出,只不过在默认状态下它的工作模式是立体声音输出、立体声线路输入、单体声MIC输入,要模拟成5.1,必须依靠软件来完成,而在64位Windows XP下,这个软件不能安装。另外,安装摄像头驱动时也报错了,显然,出错原因是驱动程序还是32位的,不能在64位平台上运行。
在实际操作中,如果发现个别硬件不能驱动,也可到其官方网站查阅有无64位的程序下载。
软件兼容
这也是微软在开发64位Windows XP中的重头戏之一。64位Windows XP提供了一个多功能平台,该平台在 Windows 64 (WOW64) x86 仿真层上使Windows将新的 64 位应用程序和当前的 32 位应用程序集成在一起。WOW64 子系统将 32 位应用程序与 64 位应用程序隔离,以防止发生文件和注册表冲突,支持控制台应用程序和图形用户界面应用程序,还支持服务应用程序。该系统为诸如剪切、粘贴以及 COM 之类的场景提供跨 32 位应用程序和 64 位应用程序间边界的互操作性。但是,32 位进程无法加载 64 位动态链接库 (DLL),而 64 位进程也无法加载 32 位 DLL。这一设计思路最直观的表现就是在系统分区目录下,除配备了过去的Program Files 目录外,还有一个在32位Windows XP没有的目录:Program Files (x86)。
不管是64位Windows XP自带的程序还是用户自行安装的程序,首先都需要通过系统的检验,只要是32位的,都安装到Program Files (x86)目录;只要是64位,都安装到Program Files 目录。
通过这种措施,原32位程序一般都能在64位平台上运行,但也有部分不行,专门测试过的程序如上页表所示。
接下来我们说明一下表格中遇到的问题:
首先,关于WinRAR,右击待压缩的文件,不会出现与压缩相关的快捷方式;右击已压缩的RAR文件,可选择“Open”或“Open With”来打开WinRAR主界面 ,再在其下进行解压。在RAR主界面下,压缩和解压都能正常工作。
其次,在MS Office系列程序(比如Word)下进行文字编辑时,看不到“段落标志”。打开Word的“选项”窗口,可观察到“段落标志”没被选中,手动勾选后,又发现“段落标志”符号显示为“?”。在64位Windows Server 2003下这个问题没有出现。
Program Files (x86)文件夹的设置也会带来一些麻烦,主要体现在两个方面:
第一,程序的补丁问题。在原32位系统下,绝大多数用户程序都安装到Program Files目录,程序补丁在设计时也是指向这一目录的。将这些程序安装到64位系统下时,系统能对原程序进行检测而将其安装到Program Files (x86),但很多时候却不能对补丁进行检测,还是按设计时的要求安装到Program Files ,这就会造成补丁失败,要解决这一问题,只有手动修改补丁的安装目录。
第二,菜单式多系统的兼容问题。比如,先安装32位Windows XP,后安装64位Windows XP时,虽然我们可指定系统文件夹到原系统分区的不同名目录下,但Program Files文件夹却是公用的,这下面的原32位程序将被同名的64位程序全部替换。这样,启动到64位系统下时,这些程序显然能正常运行。可是启动到32位系统下时,这些程序就不能正常运行了,报“不是有效的32位程序”之错。
这类问题主要集中在系统自带的程序上,如IE、OE、MSN Messenger等。这就是笔者不推荐采用菜单式多系统的主要原因。要解决这一问题,除用前面讲到的独立多系统法外,还可这样办:不格式化原系统分区(已安装了32位Windows XP),用64位系统光盘启动电脑,将64位系统安装到其它分区,比如D盘即可。这样,两套系统就不会共用Program Files文件夹了,前面提到的文件被替换的问题得以解决。
性能测试
性能测试是我们最关心的问题,为此,笔者选用了耗时较长、资源占用率高的操作来进行。
系统启动时间测试
条件控制:硬件环境完全相同,全新安装操作系统,不安装其它任何应用软件,不对系统进行任何优化,登录方式都为全自动,即不输入用户名、密码等。特别注意CMOS的设置必须完全相同,因为,启动时是否对内存、软驱进行检测、各驱动器的启动优先等会影响启动时间。
任务:测试从加电到桌面出现的时间。
结果:32位环境下用时42秒,64位环境下用时39秒。
大文件压缩时间测试
条件控制:软硬件环境完全相同。
任务:用WinRAR将一个DVD光驱中的全部内容(4.3GB)压缩到硬盘上,保存为一个文件。
结果:32位环境下用时46分,64位环境下用时45分。
Photoshop下大的处理时间测试
条件控制:软硬件环境安全相同。
任务:将一张1208×1024像素的宽高都放大为原来的10倍。原很容易获取,将桌面的分辨率调为该值再截取就行了。
另外,笔者还顺便测试了一下将放大后的在Photoshop中保存为BMP格式时的时间,32位环境下用时50秒,64位环境下用时64秒。
说明:这项测试历时较短,稍有不慎就会产生很大的误差,为保证数据的准确性,上表中的值是多次测试的平均值。为排除内存碎片对下一次测试的影响,也没有采用内存整理的办法,而是重启电脑。
从以上的测试结果看,64位系统与32位系统实在是不分上下。当然,这与软件环境有关,以上运行的都是32位程序。另外,以上测试也有违微软的Windows XP Professional x64 Edition 设计初衷,进行的只是常规操作。
现在可以升级到 Windows XP 64吗?
这得视个人经济、爱好等情况而定,单纯从应用角度出发,目前似乎没有太大的必要。一方面,我们暂时还用不了64位系统的功能;另一方面,操作系统的64位化必须有64位硬件平台的支持,64位CPU的升级意味着主板、内存条等的更新。此外,64位硬件平台和操作系统从开发到测试版的推出已有一些时日了,可是硬件驱动程序、64位应用软件的缺乏,还不足以让希望升级到64位系统的用户产生信心。
操作系统课程介绍
首先是选题,一般老师都会提供若干个选题给你选,其中必然包括几个“XX系统的设计与开发”,这样的选题就是符合我们前面的假设和预想的。盘他!假设我现在选了一个题目是“基于SSM的XX网上商城的设计与开发”。
选完题目就面临着一个问题:是先做开发还是先写文章,或者是一边写一边开发。我的建议是一边写一边开发。原因是:开发的过程是需要写一些文案的,比如需求分析、数据库的表结构的关系、整个系统的交互逻辑等等。而这些文案是可以出现在我们的论文当中的。
那接下来就说一下如何开发和写文论,当然某些开发过程我只能粗略的说一下。
1.摘要:
这是所有论文的第一个小title,说他恶心有时候也恶心,说他简单也是蛮简单的。那么这一部分究竟是要写什么的?由于这一部分需要展现出做这个系统的必要性、开发这个系统的实现方式、系统的功能和系统的作用。所以可以这样写:
随着中国经济的高速发展以及网络技术的普及,互联网的技术得到全面的发展,中国的各行各业都在互联网的影响下发生了变革。互联网的快速发展催生了许多产业,其中最具代表性的便是电子商务,电子商务使得企业和客户的营销关系由实体店销售准换为网络电子商务营销。马云曾说:“让天底下没有难做的生意”,越来越多的店家选择在网上开店,使得交易不再限制于天南地北,同时也大大降低了店家的经营成本,在提高收益的同时,也方便了客户,本课题正式在这种背景下应运而生。
本课题介绍了“基于SSM的XX网上商城”的开发环境、需求分析、界面设计和数据库设计以及涉及到的框架。
本系统采用了B/S架构,使用了Java、HTML、JS等语言,使用了主流的后台开发框架SSM(spring+springMVC+Mybatis),以及采用了开源的轻量级数据库Mysql进行开发,为网络商城提供了前端展示和后台管理的模块,实现了注册、登录以及购物等主要功能,为消费者提供了便捷快速的购物体验,以及为提高了店家的销售效率。
关键字:网上商城,SSM,Java,HTML,JS,MySQL
(关键字一般就是把摘要中提及到的关键性技术提取出来,让阅读者一目了然,知道哪些是重点)
Abstract:......
(英文摘要建议谷歌翻译,然后把明显错误的地方修改一下即可)
2.第一章:引言
这一部分也是比虚的,其实随便扯一扯就可以了,一般包含以下几部分1.背景2.研究内容。其中背景主要讲一些关于社会发展的趋势导致了一些什么问题,而这些问题又应该如何去解决,多说几句,写到两三百字即可。研究内容就是针对上述的背景我们如何进行改进。细心的同学可能会说,感觉跟摘要有些重复。是的!这两部分内容其实是挺重复的,但是没关系,不过不要使用完完全全一样的话去描述,因为最后论文查重的时候会对文章自引用进行查重的。这一部分也是三五百字即可。
3.第二章:系统的开发技术介绍
这一部分是需要我们在正式开发之前做好的技术调研,然后对这一部分的技术进行详细的介绍。这一部分我不可能细讲,因为内容太多了,而且对于不同的项目有不同的内容,在查阅资料的过程也是提升技术的一个重要的环节,你可以真真切切的了解到开发一个工程是需要哪方面的知识,因此我就对我所选的这个课题应该使用到的技术栈进行一下介绍,也算是抛砖引玉,各位同学可以根据自己的实际情况进行撰写。
开发不同的系统虽然涉及到的业务逻辑不同,处理方式也千差万别,但是本质上都是一样的,都是前端界面通过服务器跟数据库进行数据交互的一个过程,涉及到的内容也无非就是前端、后台和服务器。但是有一个需要注意的点,就是不要把HTML、JAVA等使用的语言介绍也给堆在这里,老师没细看还好,细看还是会显得太水字数了,记住,写工程性的课题不怕没字数。那问题来了,语言介绍不给写那应该些什么呢?应该写涉及到的框架、使用的工具。这些就够了,随随便便就几千字了。下面举例简单说明一下。
a. 前端
强调一下,不要把HTML、CSS等一下前端的规范展开来写,可以轻描淡写,但篇幅不能过多。这里可以写前端框架的使用,比如使用npm管理包(可以介绍一下npm以及在工程中的使用)、vue的使用(同样可以介绍vue框架以及应用)、element(element以及使用他的好处)等等。也希望同学在做毕设的过程中要真的去了解这些技术并且去使用它,相信我,看完再去用你的技术会有质的飞跃。
b. 后台
这一部分是重点,对于本课题来说,标题就写了是基于SSM的。对于这个java框架并不熟悉的同学来说建议先去查一下资料,而且很多同学会有疑问,使用技术框架的目的就是为了让开发更加的便捷和快速,但是为什么我们自己在开发的过程中会感觉好像变得更加复杂?很负责任的告诉你,是正常的。因为框架不仅会帮我们封装好一些常用的方法,而且会考虑到更新迭代以及代码可读性等等的一系列的问题,某些规定和配置我们之所以没有感受到他的好处是因为这种校园内的开发并不涉及生产问题,也不会有很多的更新迭代,更加不会考虑到代码的可读性。例如spring的工厂,一开始使用的时候很多同学会觉得为什么我new一个类的时候还要去改配置文件,直接new不香吗?直接new是很香,但是你考虑到真正去工作的时候,假设你要改类的一些关系的时候,还要去改代码,当工程一大,代码去哪里找呢?一个一个文件看吗?显然是非常不可取的,效率非常低,这个时候配置文件的优势就发挥出来了,直接修改配置文件,不需要更改代码,耦合性也大大的降低。好像跑题了,说了这么多就告诉同学们,要沉住气,理解框架这样设计背后的原因,对大家自身技术的提高非常的有帮助!
那这一部分我们就可以介绍spring(包括spring的IOC、spring的工厂、spring的AOP等等,并且可以在论文中强调如何应用到我们的系统当中)、springMVC(这一部分可以讲解srpingMVC作为一个连接前端和数据库的工具在实际工作过程中的具体流程,也可以讲述springMVC的分层的概念以及如何应用)、Mybatis(包括跟JDBC的关系、mybatis依赖的配置、使用到的接口、动态代理、一级缓存和二级缓存以及延迟加载等等的一些技术问题)
c. 服务器和数据库
这一部分可以介绍一下用来搭建服务器的工具和所使用的数据库。假设你是使用了云服务器来搭建了,可以详细介绍一下云服务器的搭建过程包括防火墙、端口等等内容。一般服务器使用tomcat进行搭建,可以把tomcat介绍一下并且介绍一下tomcat是如何监听和解析用户请求的具体流程。
一般小型的项目采用MySQL作为数据库,可以详细说一下选择MySQL的原因,比如相对于Oracle的好处。可以介绍一下MySQL数据库的一些特点包括分页、是否支持事务等等。
4.第三章:需求分析
这一部分是针对具体的业务场景来分析需要开发哪些功能,这一部分可以让你感受一下产品经理的职责,只不过不需要跟程序员对接,因为你自己就是程序员哈哈。一般来说分成两部分就可以了,一部分是对于前端的业务流程,另一部分就是后台服务器的业务流程,可以使用一些软件来绘画流程图,想图个方便可以直接使用word自带的图形进行编写,也不至于难看,就比较简约。想做的好看点的话个人推荐使用xmind,非常简单,可以快速做出美观的流程图。如果没有什么思路,那前端就按照着使用者的逻辑去写,比如用户需要注册、登录、找回密码、购物、退货等操作,那后端就对应着这些前端逻辑需要有相应的业务处理。个人感觉这一部分比较好写,就不再赘述。
5.第四章:系统的设计和实现
这一部分可以挑选一些有代表性的功能出来细讲,有些同学可能会有疑问,论文可不可以贴代码呢?答案是可以的。但是我个人的建议是贴伪代码,不要把你写的长篇大论的代码全部放进去,不好看而且逻辑混乱,应该做的是把代码抽取为伪代码,贴代码的目的是为了让阅读者清晰地读懂你是如何实现这个功能的,他并不会在意你的语法你的命名。下面列举若干个可以写的内容,并不限于此。
a. SSM框架的整合。如何使用Spring来整合并且管理SpringMVC和Mybatis.
b. 客户登录状态保存的实现。这一部分可能会涉及到cookies,sessions以及http报文解析等等,都可以详解。
c. 后台商品管理的功能。这一部分可以根据管理员的后台管理功能进行描写。
d. 商品搜索功能。可以涉及到数据库的模糊搜索。
e. 数据库表格的设计。可以体现数据库表格设计的时候如何遵守三范式。
f. 可以写在开发过程中遇到的一些疑难杂症。
g. 可以写开发过程中使用到的一些比较具有亮点的语言特性。比如java的多线程、lambda表达式。又比如实现注册功能的时候使用的正则表达式。
……
等等数不胜数。
6.第五章:运行结果
这一部分非常好写了。截取一些关于你的系统的界面并且介绍一下功能,尽量说详细点,就ok了。
7.第六章:总结以及展望
这一部分也是比较水的一部分,但是也希望同学们认真写一写。可以写一下你开发这个项目的过程中学习到了什么,可以是XX技术,也可以是艰苦奋斗的精神……。展望可以写有望发展成另外一个淘宝……开玩笑开玩笑,总之劈里啪啦凑个几百字即可。
8.参考文献
把你开发过程中参考过的文章、论文贴进去之后,往往会发现参考文献不够,太少了!那怎么办呢?那就贴一些关于使用的技术的文章或者参考手册咯,虽然大部分是没看过的,但是还是希望大家可以多少看一看(正义之气跃然纸上)。去知网查找参考文章然后添加到你的参考文献是非常方便的,只需要找到对应的文章并且选择“引用”功能,即可自动生成引用的文字,直接复制到你的论文中。
9.致谢
第一步,感谢你的导师,感谢你的院领导,感谢你的校领导。说的好听后可能答辩的时候不会太为难你……然后你要感谢你的家人你的舍友你的朋友或者是你家的狗(开玩笑),都可以的,这一部分又轻轻松松两百字。
至此,一篇计算机论文就写完了,是不是觉得挺简单的呢?以上内容皆由学术堂提供整理。
计算机系统结构论文范文
操作系统这门课程有啥用
就是介绍电脑工作的原理的,专升本的时候会是必考的科目(与计算机有关的专业)。学起来很没劲。
操作系统的内容简介
《操作系统》是2008年中国铁道出版社出版的图书,作者是刘腾红。本书介绍了计算机系统的重要系统软件——操作系统。全书由两个部分组成,第一部分从计算机资源管理的角度,系统、全面、准确、通俗地阐述操作系统的概念、原理和方法,分为七章,包括引论、进程和处理机管理、存储管理、设备管理、文件系统、作业管理和用户接口及网络操作系统;第二部分介绍目前流行的三个操作系统实例,分为三章,包括UNIX系统分析、Solaris系统和Windows Vista。
本书是按照教育部高等学校计算机科学与技术教学指导委员会发布的《高等学校计算机科学与技术专业发展战略研究报告暨专业规范(试行)》中操作系统课程大纲的要求编写而成的,适合作为高等院校计算机科学与技术专业的教材。
有谁知道操作系统这门课是学习什么的呀
系统进程 文件与内存管理 死锁 多处理机 系统安全
怎么样学习操作系统这门课
操作系统是核心, 而且非常的抽象 并不针对具体的操作系统实例. 而是作为一个系统来描述整个思路,和架构! 你懂不懂编程语言什么的都没有关系.
其实如果硬要说基础的话, 那就是数图论, 逻辑学, 数学理论, 概率论了....相当深奥, 如果只是仅仅作为学科学的话, 可以直接开始看教程, 毕竟你不是去设计操作系统...
操作系统课程讲什么内容
《操作系统》是计算机科学专业高起专、专升本、高起本阶段的专业基础课和专业课内。学习本门容课程的目标是了解并掌握计算机操作系统的基本概念、基本理论和基础技术。以理论与实际相结合的方法进行学习,具体而言,就是结合一个实际的操作系统即Linux系统进行学习,主要内容包括进程/线程管理、并发控制、内存管理、输入/输出管理、文件管理等机制及其关键技术,同时,不能孤立地学习各部分内容,要掌握各个部分相互协作、共同完成计算机系统工作任务的方法。
操作系统这门课程好过吗
操作系统这门课程好过吗? 读书方法:各人不一样;各专业不一样;同专业的各学科也不见得相同 专业:各地不一样,主要以市级自考办为准,省办的信息未必准,因为省里有的专业市里未必有。专业的选择不要问任何人,要问自己—— 你的能力在哪?理科不行的,就离理科远点儿;文科垃圾的就离文科远点儿 你的兴趣在哪?自考不比成考是混总分的,自考是一科一科熬的。熬没有兴趣的事情,怎么说也是一件痛苦的事 未来会怎么样?毕竟你不是十天之内毕业的!所以你不要只知道“现在”大家在报什么?“现在”什么热门?“现在”什么比较吃香、比较有前途……你“现在”学的专业是要在“将来”用的。所以你应该有一个长远的眼光:看未来! 但是明确说来这门课不难 我报的是自考计算机网络专业;操作系统这门课程主要考什么内容啊? 每个地方也不一样 自学考试“操作系统”问答题汇总 1、简述操作系统的定义。 2、在多道程序设计技术的系统中,操作系统怎样才会占领中央处理器? 3、简述“删除文件”操作的系统处理过程。 4、对相关临界区的管理有哪些要求? 5、简述解决死锁问题的三种方法。 6、从操作系统提供的服务出发,操作系统可分哪几类? 。 。 。 大概就是一些识记的东西 看一看就过了! 自考《操作系统概论》课程大纲说明 二)课程基本要求 掌握操作系统对各种资源的管理方法和操作系统各部分程序之间的关系后,才能真正掌握操作系统的工作原理以及了解操作系统在整个计算机系统中的作用。通过本课程的学习,要求: 1.了解操作系统的组成部分,掌握操作系统的基本原理、基本概念,了解操作系统的基本设计方法。 2.了解操作系统的基本原理在MS—DOS中的应用和实现技术,了解Windows操作系统的基本功能。 (三)本课程与有关课程的联系 操作系统是管理计算机系统资源和控制程序执行的一种系统软件,它直接扩充裸机(不配有任何软件的计算机)的功能,为程序的执行提供良好的环境。所以,在学习操作系统之前应该先学习计算机组成原理、数据结构导论、高级语言程序设计、汇编语言程序设计等课程。在这些先行课的基础上学习本课程符合循序渐进的规律,这样不仅容易理解课程内容,而且能正确地把操作系统的各部分程序有机地联系起来。 二、课程内容与考核目标 第1章 引言 (一)课程内容 1.计算机系统。 2.操作系统。 3.操作系统的类型。 4.程序状态字。 5.操作系统与用户的接口。 6.操作系统的功能。 第2章 处理器管理 (一)课程内容 1.多道程序设计。 2.进程的概念。 3.进程控制块。 4.进程队列。 5.中断和中断处理。 6.进程调度。 第3章 存储管理 (一)课程内容 1.重定位。 2.单用户连续存储管理。 3.固定分区存储管理。 4.可变分区存储管理。 5.页式存储管理。 6.段式存储管理。 7.虚拟存储管理。 第4章 文件管理 (一)课程内容 1.文件和文件系统。 2.文件的存储介质。 3.文件的组织。 4.存储空间的分配。 5.文件目录。 6.文件的保护和保密。 7.文件的使用。 第5章 设备管理 (一)课程内容 1.外围设备的分配。 2.磁盘的驱动调度。 3.设备的启动和I/O中断处理。 4.虚拟设备。 第6章 作业管理 (一)课程内容 1.作业。 2.批处理作业的管理。 3.交互式作业的管理。 第8章 MS—DOS操作系统简介 (一)课程内容 1.MS—DOS的系统结构。 2.MS—DOS的存储管理。 3.MS—DOS的文件管理。 4.MS—DOS的设备管理。 5.MS—DOS的作业管理。 6.CCDOS. 第9章 Windows操作系统简介 〔一)课程内容 1.WindOWs 3.ic 2.Windows 95 o 3.Windows 98 o 4.Window NTo 以上就是您要的信息 希望能给您带来帮助! 最后希望您牛年行牛运! 自考一定过!
记得采纳啊
操作系统课程设计的内容简介
本书介绍了Linux操作系统机制,分析了部分Linux内核代码,回并列出了操作系答统针对性的实验;从Linux操作系统环境、系统调用、定时器、内核模块、进程调度、虚拟存储、文件系统,循序渐进到Linux内核的改动。Linux操作系统环境使用放在本书的附录中,对于没有学习过Linux操作系统命令的读者来说,需要掌握这方面的知识。
另一方面,作者本身也是程序员,对程序设计过程中的“创造性”有一定的体会。建议读者在使用本书时,大可不必循规蹈矩,读者可以用自己的思路学习Linux内核,这样既学到Linux源程序本身,更学到程序的“灵魂”。
操作系统课程应该怎么学
电子商务有计算机技术,经管两个大的侧重。是一门很有发展潜力的学科!真羡慕你们内这样的年轻人,有时间容集中精力搞学问。所以记住,首先一定要对自己有信心!没有过不了的难关!
操作系统是最重要的计算机学科之一,是需要一定的计算机组成原理,数据结构知识作铺垫,但关系不大。认真读书,一定要读进去!
主要理解进程管理中的进程同步,掌握信号量机制,熟悉几个经典进程的同步问题,理解线程的概念,仔细研究处理机调度算法(最好能背下来),知道预防死锁的方法,了解存储器管理的方式和算法。
理论和实际方面可以有一定的联系,用用linux 。
另外,一定要求助于老师和学得好的同学。
相信你能解决操作系统这个目前的难题!
操作系统的基础课程是什么
我印象中学校在学计算机操作系统前学过这些课程:计算机基础、c、数字电路、模拟电路、离散数学。
如果你有时间和精力 也可以看看CPU方面的文档
我该如何学习《操作系统》这门课程
每当我们打开计算机,启动成功后,首先映入眼帘的就是操作系统的界面。我们所做的一切工作都是在操作系统之上来完成的。可是谁也不会去想:为什么鼠标的拖拖拽拽就能完成对文件、磁盘、各种软硬件资源的管理;谁也没意识到是因为有了操作系统的支撑,我么才那么方便地使用计算机。如果有一天离开了操作系统,我们的计算机也就成了一堆废铁,什么事也干不了。 操作系统的使命 不过《操作系统》这门课程并不是教你如何使用操作系统的,而是讲解操作系统内部机制的。操作系统的目标是为用户提供一个良好的界面,方便用户使用计算机,同时对内部各种软硬件资源能够进行有效地管理和分配,使整个系统能高效率的运行。操作系统所做的这一切是为了谁?归根结底:为了用户。“为人民服务”看来是操作系统的职责。想想十年前的操作系统,那时还是DOS的年代,整个操作还是以命令方式进行,操作系统启动成功后,光标躺在屏幕的左上角,等待用户输入命令,所以要想学会使用计算机,必须要记住各种命令的名字、格式、参数。现在操作系统进步了,身上穿着五颜六色的衣服,衣服上有各式各样的按钮和图标,用户只需点击和选择就可以完成对计算机的操作。操作系统的服务是越来越到位了。操作系统主要有五大功能:处理机管理、存储器管理、设备管理、文件管理、用户接口。我们现在使用的大多是PC机,都是只有一块CPU,而有时却要在计算机上运行多个程序,每道程序在什么时候使用CPU,这需要合理得分配协调才行,操作系统关于处理机的分配有相应的调度算法,这些工作都有操作系统帮你代劳。内存储器是存放程序与数据的,如何存放才能井井有条,互不干扰,而且能充分合理的利用有限空间,这都需要操心,这一切也是操作系统的事。当你要使用设备的时候,例如要使用打印机时,只要单击打印机按钮即可将内容传到打印机进行后台打印。都是因为有了操作系统,才可以这么轻松的调用外部设备,还不影响当前处理的工作,所以对设备的管理也是非常重要的。文件的操作对于每个用户来说是家常便饭,每次存取文件只需知道地点和文件名即可,你可曾想过你要存取的文件是放在那个道那个扇区上吗?有时你不想让自己的文件被外人看到,还可设置权限。这些幕后的工作都由操作系统完成,你只需要对文件进行操作就可以了。操作系统还为用户使用提供了两种方式的接口:命令接口和系统调用接口。命令接口可使用户交互的使用计算机,敲入一条命令,系统响应返回结果,用户根据结果再敲入下一条命令,如此反复。系统调用是为编程人员提供的,每个系统调用都是一个能完成特定功能的子程序,这样编程人员就可站在操作系统的肩膀上编制程序,没必要所有的功能都从头编起,操作系统提供的功能只需申请调用即可,这就是拿来主义。看来操作系统要管的事很多,设计出一个优秀的操作系统还真不容易。操作系统的学习窍门 在学操作系统时,千万不要把所有的理论都往Windows操作系统中套,因为Windows只是PC机上的单用户多任务的操作系统,除此之外还有Unix、Linux等更复杂的操作系统。课程是以一个大的范围讲的,所以不能坐在Windows这个“井”里看《操作系统》这门课程。另外就是学习的时候尽量理论联系实际,这要靠老师的指导和课外的实践,只有这样才能理解掌握操作系统中的各种原理和机制,否则操作系统这门课程就变成了教条主义。分类: “如何学习”系列文章“什么是”网络文章计算机初学者
浅析计算机软件可维护性方法
计算机系统结构是计算机专业本科生的一门专业必修课程。课程的目标是提高学生从系统和总体结构的层次来理解和研究计算机系统的能力。下面是我给大家推荐的计算机系统结构论文范文,希望大家喜欢!
计算机系统结构论文范文篇一《计算机系统结构教学探索》
摘要:计算机系统结构是计算机专业的一门专业基础课,本文根据计算机结构的课程特点,从教学方法、教学手段、实践环节方面,提出以学生为主体,利用多媒体教学等手段来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和主动性,从而提高了学习效果。
关键词:计算机系统结构 动画演示法 联系比较法 实践环节
0 引言
计算机系统结构是计算机专业本科生的一门专业必修课程。课程的目标是提高学生从系统和总体结构的层次来理解和研究计算机系统的能力,帮助学生建立整机系统的概念;使学生掌握计算机系统结构的基本知识,原理和性能评价的方法,了解计算机系统的最新发展。使学生领会系统结构设计的思想和方法、提高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但是在教学中一直存在教学内容中原理和概念较多,综合性强,比较抽象,难学难懂,实验的硬件条件缺乏,学生学习兴趣等不高问题。笔者在多年的教学过程中,不断吸取其它高校的教学经验,对计算机系统结构教学进行改进和总结。
1 课程的内容和特点
1.1 课程内容
计算机系统结构课程本科教学时长安排为50学时,实验为22学时。根据国内外其它院校的教学思路,结合对计算机人才知识结构的要求,课程内容包括概论;指令系统;输入输出系统;存储体系;流水线技术;并行处理机;多处理机和课程实习。重点讲授内容为存储体系和指令级并行技术,存储系统是体系结构设计中的瓶颈问题,是系统成败的关键;指令级并行技术为计算机体系结构中的经典问题流水线、并行性等设计。而对并行计算机,多处理机只作简单介绍。从而突出了基本知识,注意和先修课程内容的贯通。
1.2 课程特点
(1)综合性强。计算机系统结构开设在第7学期,先修课程有:汇编语言程序设计、数据结构、计算机组成原理、操作系统、编译原理等课程。教学中要求学生综合应用各课程知识,教学难度较大。(2)理论性强。内容抽象复杂,概念多,学生感到学习难度大,教学处理不好的话,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不高。(3)缺乏实验环境,学生无法获得对计算机系统结构性能改进的直观认识。由于大多数高校硬件条件不满足,故许多高校在开设这门重要课程时,仅仅停留在理论讲授上,相应的实践教学是空白,学生面对枯燥理论,学习兴趣缺乏,不利于提高教学质量。
2 教学的探讨
根据本课程的特点,教学大纲的要求,从培养学生能力的目标出发,明确目标,积极引导学生,采取动画演示、联系比较、启发式教学法,加强实践教学,提高了学生学习的兴趣和主动性,从而有效地提升了教学效果。
2.1 明确学生的认识
要想提高学生的学习的主动性,首先要让学生明确该课程的重要性。一部分学生认为该课程与计算机组成原理,操作系统等课程存在一定的重叠,认为只是前面知识的重复。另一部分学生由于面临就业和考研压力,只求通过考试而忽略能力的培养。针对第一部分在学习本课程时阐明该课程与其它课程的关系和区别。计算机组成原理从硬件系统方面来解释计算机各组成部分的工作原理。而计算机系统结构跨越了硬件和软件层次,让学生理解计算机系统结构的基本原理,这样编程时才能考虑更周全,编写更加高效的程序。针对第二部分学生让其认识到学习不只是为了考试,我们不仅要提高程序和系统的开发设计能力,还应提高从总体的架构去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2.2 明确教学目标
计算机系统结构就是通过采用不同的软硬件技术设计高性价比的计算机系统,面临硬件性能达到极限,我们主要从存储系统、指令系统、指令并行性来分析和评价计算机系统设计,使学生理解计算机性能的提高的方法。例如, 提高CPU计算速度可以采用方法: 一种是提高处理器的主频;第二种方法是提高指令执行的并行度,当前CPU中都采用超标量超流水线技术,流水线结构其实就是一种提高并行度的方法。CPU不像以前通过提升主频来提升速度,因为硬件速度的提高是有限的,最大只能是光速,所以CPU还通过多核的技术来提升速度。这样,学生在学习时运用所学的知识来分析,有利于培养他们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2.3 采取合理的教学方法和教学手段
(1)动画演示。教学中采用大量的动画来系统解析教学内容,包括系统的结构、工作的原理、工作流程以及一些算法等,把以往抽象、枯燥的解说变为形象生动的动画动态展示和讲解。这些动画动态的把讲解内容展现在学生面前,突出知识的核心思想和关键知识点,容易理解和提升学习的兴趣。(2)联系比较法。把本课程中的一些概念、策略和思想与现实生活中的事例进行联系比较,如与生产流水线相联系。目的是使学生更好地理解和掌握教学内容,抓住关键思想,联系实际,从而提高了教学效果。(3)启发式教学法。由于高年级学生都有很好的自学能力,在教学中积极地根据学习的内容提出一些问题,让学生通过查阅资料,讨论学习某个问题。如RISC和CISC相比较,在理论上RISC处理器占有优势,但在实际微处理器中主要是CISC处理器;计算机处理器的发展提高到一定的主频后,主要过多核设计来提升CPU性能等。极大地提高了学生的学习的兴趣和积极性。
2.4 加强实践教学
国内外高校计算机系统结构的实验一般分为偏重软件的程序员角度和偏重硬件设计人员角度。计算机科学专业开设的实验课程一般偏重软件人员,强调从程序员的角度去了解整个计算机系统如何运行,为程序的优化,可靠性的保证等提供基础知识,实验课程一般用高级程序语言和模拟器实现。而计算机工程专业开设的实验课程一般偏重硬件,强调从硬件设计人员的角度如何设计和实现整个处理器系统,实验课程要求用相关的硬件描述语言实现系统,在FPGA上测试验证。①我们是偏重于软件的,为了让学生应用流水线技术,尝试改进流水线性能的新技术,提高学生对现代计算机系统的认识,引进了DLX虚拟处理器实验。利用DLX虚拟处理器可以进行处理器指令系统的设计,流水线的设计与实现、并行处理的设计与实现等带有新一代处理器思想和技术的实验。从而充分调动学生的能动性,提高了学生的学习兴趣,以及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3 结束语
本课程具有内容综合性强、理论多、难度大等特点,教师对课程明确教学目标和定位的基础上,重视教学方法和多媒体手段,加强了实践教学,积极引导学生,提高了学生对本课程的兴趣,达到了较好的教学效果。
点击下页还有更多>>>计算机系统结构论文范文 ?
思维的地图(一)· 操作系统篇
浅析计算机软件可维护性方法
无论是身处学校还是步入社会,许多人都写过论文吧,借助论文可以有效提高我们的写作水平。你所见过的论文是什么样的呢?下面是我收集整理的浅析计算机软件可维护性方法论文,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
浅析计算机软件可维护性方法 篇1计算机软件是用户和硬件之间的接口界面。计算机用户可以通过软件和计算机实行沟通,软件是计算机系统设计的重要根据。该软件运行时,它是不可能不修改软件的,开发是一项大投资,可以提高生产效率,降低成本,并保证软件的品质,人们总是希望使用现有的软件,对其扩张或移植。
摘要: 伴随计算机技术快速发展,不断产生各种应用软件,并面向各应用领域满足需求,对软件进行维护和保护已成为软件行业所面临的一个现实问题。伴随软件工程的不断完善,使软件开发越来越复杂,并具有一整套科学方法,进而提升了软件系统的可靠性、可理解性和可维护性,提升了软件生产率,降低了开发成本。该文对计算机软件可维护性方法进行了探索和研究,并作出应有的贡献,希望为今后软件可维护性的发展做出一些应有的贡献。
关键词: 计算机软件 可维护性 方法研究
计算机软件是用户和硬件之间的接口界面。计算机用户可以通过软件和计算机实行沟通,软件是计算机系统设计的重要根据。为能方便用户,让计算机体系极具较高的整体效用,在计算机系统设计时,要对硬件和软件相结合的全局进行考虑,并满足用户的需求。软件保护技术,即怎样防止破解合法软件,软件保护产品所涉及内容极为宽泛,属于综合技术范畴之内。在软件生命周期中,每个阶段均采取了科学和优秀的管理方法和技术,并在每个阶段结束前,从技术和管理方面实行严格审查,只有合格了才能进行下一阶段的工作,这使得软件开发工程项目全过程通过有条有序的方式进行,以确保软件的质量,尤其是提升了软件的可维护性。
1、计算机软件维护性概述
在软件生命周期,涵盖了两个重要阶段,包括开发期和运营期,运行期是系统有效发展的阶段,在系统开发时,出于花了很多大量人力和物力资源,所以,大家总是希望能看到,可以尽可能地延长系统的运行周期,使软件发挥更大的性能,与其他相对比,软件成本也较低。然而,这却尚未出现以确认该软件不存在错误的技术。事实上,该软件运行时,它是不可能不修改软件的,开发是一项大投资,可以提高生产效率,降低成本,并保证软件的品质,人们总是希望使用现有的软件,对其扩张或移植。所以,在操作过程中,软件人员的任务是继续进行修改软件,这项工作就是所说的系统维护。
软件维护一般包括三大类,一是纠正性维护(Corrective Maintenance)。这类工作主要是纠正软件存在的错误;二是适应性维护(Adaptive Maintenance)。这类工作主要是为能适应变化的外部环境,对软件应用程序做出修改;三是完善性维护(Perfective Mainte nance)。这类工作是为能提升系统性能或扩大其功能,也对软件进行更改。这三个方面的维护工作,第二和第三层面维护方面所占的份额最大,占80%左右的总维护工作。可见,该软件在运行过程中也是开发商的维修过程,维护软件的价值也是不用多说的。根据调查表明,软件维护成本已占到整个软件生命周期成本的 70%以上,软件的可维护性居于首位。但软件维护的难度越来越大,并已成为目前所面临的最大问题。
2、计算机软件可维护性一般方法
2.1提升软件工具模块化和质量技术
在软件开发过程,有效方法之一是提高软件质量和降低成本,其有效技术也是提高可维护性。它的优点是,如果需要改变一个功能模块,只需要改变这个模块,不会影响到其他模块;如果程序需要添加一些功能,只需完成这些功能,增加一个新的模块或模块层;程序测试和重复测量更容易,序列错误很容易发现和改正,以提高程序的运行效率。采用结构化程序设计技术,以提高现有系统的可维护性。这种办法需要掌握更换模块的外部特征,不需要把握其内部运作的状态。它可以帮助其减少新的错误,并有机会提供一个结构化的模块,并逐步取代非结构化的模块,运用自动重建结构和重新格式化的工具。
2.2创建精密的软件品质目标和优先级
程序的维护性应该是可以理解的、可靠的、可修改和测试的、可移植的、可以使用和效率高的。为了实现这些目标,要求付出的代价很大,也未必是可行的。一些质量特性存在互补性,如可理解性和可测试性、可理解性和可修改性等。然而,其他一些质量特性互相矛盾,如效率和可移植性、效率和可变性。因此,各品质特性的维护性要求可以得到满足,但它们相对重要性应遵循程序使用作用和计算环境变化而变化。
2.3选有可维护的程序设计语言
根据程序可维护性,选择程序设计语言,其影响是极大的。低层次的语言就是机器语言和汇编语言,这非常难以理解和掌握,也更难以对其进行维护。高级语言更容易理解,具有更好的可维护性,而低层次语言相对要差,但作为高层次语言,难易程度不一样也是可以理解的。一些第四代语言是过程化语言,而有些是非程序语言。不管是什么语言,程序编制出来都很容易理解和修改,但存在指令数量可能会少一个数量级,而语言编制数量级要多一个,其开发速度会快多倍。
3、加强计算机软件可维护性方法发展与研究
在软件维护过程,经常遇到一些问题,如频繁的员工流失率,已离开的原有开发商;缺乏文档资料,很难了解其他人开发体系;不符合程序或文档的文件不适当,并很难理解,软件结构不合理,难以修改或修改后容易出现错误。该软件易于开发,但其难以维持,通用性较差,这是以前设计软件比较常见的通病问题,也是在同一个系统或重复开发的原由。重复开发会加强其系统功能,但单位人力、物力和财力资源会被浪费,而且还影响系统的正常使用。在软件开发过程,应充分和适当地思索,其系统通用性和自我维护能力,以避免系统开发重复是十分必要的,而且软件开发过程是需要重点留意的地方。
如果要设计多功能易于维护的软件,就必须有以灵活、通用和易维护为主旨的设计方法和思路。体系共性和个性方法分析,实现了对系统自维护功能的具体保证。在实际应用进程中使用此系统,并且得到用户的好评。在该系统自维护功能概念基础上,调整其参数,其实可以做一个小的开发工具,进而可以开发类似的系统管理。这至少表明,引入该系统自维护功能定义,为系统使用和维护管理带来了极大方便。
领域计算机管理在企业中的应用范围更为广泛,程序更加深入。计算机管理应用程序可大致分为两个主要方面,即工业控制和信息化管理。信息化管理水平,即使市场上有很多的软件支持,但考虑到企业的实际情况,要能更好地适应自己的管理模式,并更有效地管理自己的信息,一些核心应用系统主要由企业自主开发达成。在大多数的软件管理上,报表类软件为大部分,它们处理的报表主要是计算总的检查验证等。
执行软件设计上,自我维护功能定义的引入,使软件更具生命力。系统自维护功能给系统设计带来了一定难度,需要采取一些额外系统资源占用,但随着计算机技术的发展,到今天为止,它的资源不被认为是一个重要因素,考虑到对系统维护性影响,达到自我维护功能是值得的。对于其他软件系统的开发,如在开发中能够充分考虑系统的共性和个性,添加到系统自我维护功能的观念,体现技术应用,且实现更好的发展。
4、结束语
总之,当前计算机技术在整个国民经济当中具有相当广泛的领域,在人们的日常生活中,计算机技术可以说是无处不在,以软件技术作为其内在灵魂的计算机信息系统,正在对系统高度集成化、结构广泛分布化、信息多元化和功能智能化等一系列新型发展方向越来越重视,并逐步在实践中得以实现。在软件开发各个阶段,软件的可维护性是在这一阶段形成的,因此,必须在整个软件开发的各个方面上,以提高软件的可维护性进行贯穿。学习和掌握软件生命周期的各个阶段,对软件的可维护性会产生一定影响,对软件开发和一般软件维护人员的实际工作具有极大裨益。
参考文献:
[1]丁剑洁.基于度量的软件维护过程管理的研究[D].西北大学,2006.
[2]于士文.敏捷软件开发方法在软件维护中的应用研宛[D].湖南大学,2006.
[3]陈小辉,邓杰英,文佳.浅谈软件的可维护性设计[J].华南金融电脑,2009(3).
浅析计算机软件可维护性方法 篇2一、计算机软件工程的维护措施
一般来说,关于软件工程的维护主要包括以下三种类型:第一,为了让软件适应处于变化状态下的外部环境,来修改软件应用程序的一种适应性维护;第二,为了纠正软件的错误而进行的纠正性维护,第三,为了提高系统性能,并扩大软件的功能而进行的完善性维护。有调查数据显示,第二类和第三类维护在总维护工作中占有80%的比重,而且维护软件的成本已超过软件生命周期成本的70%。可见,软件维护具有很强的重要性。
(一)提高软件工程的质量
提高软件工程的质量,减少软件研发的成 本,实现模块化,已经成为软件工程维护的一项重要措施,其优点如下:如果需要改变某一功能模块,那么,只要改变此模块就可,并不会对其他的模块造成影响;在增加程序功能的过程中,同样只需增加新模块或者模块层即可。另外,在这种措施下,更易于进行程序的重复测试及测量,易于发现以及改正相应的序列错误,从而促进程序运行效率的提升。与此同时,还可采取结构化程序设计技术,以提高本系统的维护性。而且该措施无需掌握模块内部的运行状态,只要了解更换外部模块所具有的特点,通过结构化模块的提供,能够一定程度上降低新错误的出现。
(二)建立软件品质目标
对于软件工程来说,其维护应该具有可靠、可理解、可移植、可修改、可测试、可使用以及效率高等特点。但是,若为了达到以上目标付出了相当大的`代价则是不可取也不可行的。这是因为以上特征间或是相互矛盾,或是互相依赖,因此,要想满足各方面特征就应该正确使用程序作用,就要建立起相应的软件品质指标,按照不同的计算环境作出相应的变化,并构建软件工程的优先级。
(三)注重程序设计语言的选择
程序设计语言的选择对于软件工程的维护有着非常重要的影响。其中,低层次语言指的是换边语言与机器语言,此类语言不容易被理解及掌握,在维护方面更是具有很大的难度。而高级语言则相对比较容易被理解和维护,但是,需要注意的是,在高级语言中,其可理解的程度存在差异。还有部分非过程化的第四代语言,其无需用户指出相应的算法,只要对编译程序或者解释程序提出自己的要求即可,再由编译程序或者解释程序按照用户的要求进行智能假设。也就是说,针对不同的程序设计语言,应该选择不同的软件工程维护方法,以实现保证软件正常运行的目的。
二、计算机软件工程的维护方法
计算机软件作为一种应用程序,向用户提供很多辅助功能,同时确保用户可以较好地通过计算机软件来降低工作强度,并提高工作的效率。然而,在使用计算机的过程中,难免会受到硬件设备等条件的限制,也可能由于用户自身的操作不当,而导致软件出现一些故障,从而对其工作效率产生不利影响。因此,需要采取正确的方法来维护计算机软件工程。
(一)创建病毒防御机制
为了确保计算机软件的正常运行,首先要保证计算机不会受到病毒侵袭,这就需要安装效果较好的防御软件,也就是安装防火墙以及杀毒软件。另外,用户自身也要形成较好的上网习惯,增强自身防范意识,避免随意浏览、下载及使用一些非法复制的文件夹或软件,并经常扫描检查系统后台的木马程序。
(二)及时清理、检测及扫描硬盘
在使用一段时期之后,计算机的硬盘里往往会积累很多残留数据,既占据着硬盘空间,影响了软件的运行速度,还给硬盘的安全性与可靠性埋下隐患。因此,应该定期备份数据,并及时对硬盘进行清理。
(三)降低系统盘内所安装的程序数量并定期优化
计算机操作系统作为程序软件的重要载体,影响着软件的稳定运行,若是将程序全部装进系统盘中,会大大降低软件运行的速度。因此,用户需要降低软件的数量,减少其在系统盘中占用的内存空间。另外,也可以定期来重装系统,从而使系统盘占用空间得以优化,并促进系统运行速率的提升。
三、结束语
综上所述,近几年计算机已经普遍应用于人们的日常生活当中,而计算机软件工程的维护对于计算机的正常运行有着至关重要的影响,因此,应该采取有效的措施和方法,对软件进行经常性维护,从而确保软件的正常使用,并将软件工程的辅助功能充分发挥出来,同时促进软件利用率的提升,为用户提供更大的便利。
浅析计算机软件可维护性方法 篇3在科学技术不断发展和信息化水平逐渐提升的今天,计算机软件更加广泛的应用在实际的生产生活中,并发挥着巨大的作用。而且,计算机软件工程正在向智能化和功能化方向发展,自然要重视软件故障的处理工作以及潜在危险因素的处理任务。对此,为了保证计算机软件工程发展的安全和稳定,需要不断研究维护计算机软件工程的措施和方法,并注重区别不同软件的维护需要,进而有效提升计算机软件工程的针对性和有效性。
1 计算机软件工程维护的意义
软件是计算机发挥其功能的重要工具和基础承载,同时也为人与计算机互动创造了条件,并且能够帮助使用者利用软件查找和获取所需信息。计算机和软件均是二进制码组合的产物,也由此决定了软件会存在一定的安全隐患或者是软件工程故障。只有定期科学有效的对计算机进行维护才能最大程度的减少软件故障、应用问题等的发生频率,进而保证计算机及其软件能够正常工作和运转。另外,计算机不单是一个软件程序,它具备多样化的功能,并且在帮助用户减轻工作难度、工作负担和压力等方面发挥着重要价值。因此,一旦计算机软件出现故障或者运转不正常的问题,就会影响到工作、学习、生产生活等多个方面。因此,对计算机软件工程进行科学维护十分必要,只有提高对这一问题的重视程度,才能逐步降低软件的维护难度。
2 计算机软件工程维护的有效措施
2.1 提高计算机软件工程质量
全面提高计算机软件工程的质量,有效减少计算机软件的开发成本使用,科学推进软件工程维护的模块化工作是计算机软件工程维护措施的关键和基础,同时也是软件工程维护不可或缺的工作环节。提升计算机软件工程的质量和水平的优势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第一,在应用这一措施的过程中,如果需要对其中的某一模块的功能进行改变或者调整的话,不会影响和涉及到其他模块的正常工作和运转,只要将需要改变某个功能的模块进行操作和处理就可以达到维护目的。第二,在应用这一措施时,如果需要对某一计算机软件程序的功能进行一定的拓展和增强,通过增加相应的功能模块或者模块层次就能够实现软件功能的扩展和增强。第三,应用这一措施可以为软件程序的多次测试和反复测量创造良好的条件和环境,并让及时发现和纠正软件程序存在的事物和问题成为可能。与此同时,结构化程序的开发和设计,使计算机软件工程的系统性能和维护水平进一步提升。因此,计算机软件工程建设质量和水平得以不断提升,并且真正提升了软件的运行和使用效应。
2.2 建立全面的软件品质管理目标
对于一个全面完整的计算机软件工程,维护软件工程的措施必须要具备以下特征:第一,可靠性。维护的可靠性能够保证软件工程在稳定安全的环境中发展。第二,可修改性。计算机软件工程的维护措施必须要能够根据软件维护的需要进行修改和相应的调整。第三,可测试性。计算机软件工程维护措施不能够保证绝对的适用和有效,需要经过一定的调试和测试才能够确定适用性以及效果。第四,高效性。维护效率高是维护计算机软件工程的必然要求和要达到的目标。维护措施要具备以上几个特征,需要进行严格、科学、可靠的可行性分析,并且要认识到以上特征是相互矛盾和互相依存的。为了确保维护效果和质量,就要确保正确使用软件程序,建立全面的软件品质管理目标,并根据软件应用的实际进行针对性的变更和调整,实现计算机软件工程的持续性进步和全面发展。
2.3 科学选用软件程序设计语言
科学选用软件程序设计的语言是计算机软件工程维护环节的重要内容,对于计算机软件工程的全面发展具有重要意义。低层次语言的维护难度相对较大,也比较复杂,主要原因是换边语言和机器语言的理解难度大,并且不容易被掌握,维护的难度相应增大。高层次语言的维护难度相对较小,也较为简单,但是需要注意的是理解高层次语言需要注意区分细微差异,不能采取相同的措施处理不同的问题。除了低层次语言和高层次语言外,还要注意第四代语言的应用。这一软件程序设计语言不用指定算法,只需要程序编译人员提出要求并完成相关操作即可。由此可见,有效维护计算机软件工程需要从不同的程序设计语言出发,科学选用软件程序设计语言,提高维护的针对性,进一步发挥计算机软件工程的巨大作用。
3 计算机软件工程维护的重要方法
软件作为重要的应用程序能够为用户提供多样化的功能,进而降低用户的工作难度,减轻工作负担和提升工作效率等。但是,计算机软件会受到硬件设备和用户操作等方面的限制,一旦出现故障,后果将不堪设想。因此,必须采取全面科学和有效的计算机软件工程维护方法来确保计算机软件工程的使用和发展。
3.1 建立健全软件病毒防护机制
建立健全计算机软件病毒防护机制是保证计算机软件工程的平稳运行的基础和重要方法,只有这样才能让计算机尽可能避免病毒的侵扰和危害,维护计算机软件工程的运行环境。建立健全病毒防护机制需要从以下两个方面着手:一方面,需要为计算机安装性能好、可靠性高和安全性强的病毒防御软件、病毒防火墙等,形成对计算机病毒的全面防护,更好的维护计算机软件工程的安全和稳定。另一方面,用户自身要安全上网,逐渐养成正确的上网习惯,并且要提升病毒防范意识,对于可能存在病毒危害的网站、网页、软件等要格外注意。另外,用户要定期对计算机系统进行病毒扫描,防止病毒侵害,维护好计算机软件工程。
3.2 定期管理和清扫硬盘
每隔一段时间就要对硬盘进行优化管理和清扫,主要原因是硬盘中会因为使用时间的增长逐渐积累数据、信息和垃圾等,进而硬盘的可使用空间会大大缩小,运行速度也会因此减慢。另外,硬盘空间不足也会影响到硬盘使用的安全性和稳定性。因此,对于重要的信息和数据等要定时备份,而对于一些硬盘垃圾、碎片等需要定期扫描和清理,保证硬盘空间充足和硬盘的正常使用,进而有效维护计算机软件工程。
3.3 优化和减少计算机系统盘软件
系统盘是计算机的核心和基础部分,影响着系统的稳定以及计算机的运行。在安装计算机软时,系统盘内安装的软件过多的话,会造成软件运行速度下降以及软件使用效率降低。因此,为了确保计算机软件工程的正常运营和持续性发展,就要做好系统盘的维护工作,尽可能少的将软件安装在系统盘内,确保系统盘空间充足。另外,优化系统盘也是维护计算机软件工程的一个有效方法,采用的方法多为定期重装系统,实现系统的全面优化和管理,保证系统的运行速度和效率。
4 结束语
随着计算机技术和计算机软件的普及和发展,有效维护计算机软件工程的重要性不断突显。对此,要积极探索和研究出科学的计算机软件工程维护措施和维护方法,并有针对性的对运行软件进行管理和维护,确保软件工程的安全、稳定和信息传递的有效性。随着科学的软件维护措施和方法的应用,软件利用率和功能性将会进一步得到提升,其未来的发展空间也会进一步拓展。
参考文献:
[2]李茂平.浅析计算机软件工程的维护措施和方法[J].无线互联科技,2014(09):56-57.
;以前特别喜欢搭乐高玩具,有一段时间要建一个城堡系列,工作量很大,时间又很少,就开始琢磨怎么提速。其实也简单,先照着图纸一步一步完整的制作一次,获取经验,然后把每个环节打开,找优化空间。先看有没有相似的重复操作,提取出来集中做,比如制作前先把相似颜色、形状的零件做一次分类,这样制作时可以更快搜索到零件。再看有没有比图纸标记的制作顺序更高效的顺序,比如翻两次图纸,第一次制作最消耗零件的主体建筑,第二次再单独做小人、小旗之类的小东西,这样既能保证同类型玩具制作的连贯性,消除了切换的时间浪费,又能保证第二次在很少的零件中选择、制作。总之,类似这样的方法,反复分析,反复优化,最后就形成了一套适合自己的高效拼装方法了。
我这个人呢,喜欢追求极致的效率,所以就琢磨,这一生中要做的事情太多太多,一个一个这么练下去,我可等不急,太慢了。试问,如果能抽象出一种通用的底层技能,我用类似的思路先把它给提升了,那么所有的做事效率都可以被提升了?这也太划算了!别说,我还真是找到了一个,而且还是无论做什么事都得用到的,那就是“思考”。
一开始的想法很朴素,如果把思考比作操作系统,那么提升自己的思考速度,就相当于升级操作系统的性能。升级后,碰到新事物能学得更快,遇到问题能解决的更快,拿到一项任务(尤其是智力型)能完成的更快。 后来随着深入探索才发现,它不仅仅是一种效率工具,还是一个三棱镜,让你能从各个角度清晰的认识世界,也是一个心灵感应器,让你能站在对方的立场理解别人,它更是一把利剑,可以拨开云雾,帮你透过现象看本质。
总之,就是这么一不小心,一路顺藤摸瓜到了思维科学的地盘…至今还没看到边际。
想在哲学层面上讨论“思维”这个概念是很困难的,因为用到的很多基础概念过于抽象,如感性、理性、逻辑等等,每个人都理解都不同,没办法讨论,所以哲学问题一定要先对齐“基本范畴”(最一般性的概念),然后才能开始分析。不过我想到一个更好的角度,可以先绕开它,从认知神经性学的角度,物理的层面开始讨论,似乎更容易理解。
安装过电脑的同学,是否还记得安装的顺序:首先是硬件部分,要先有一块主板,上面装有运算单元CPU、存储单元内存和硬盘等等,再连接上输入设备:网线、键盘、鼠标、话筒什么的。然后是看不见摸不着的软件部分,先得安装操作系统,操作系统运行在硬件之上,用人类容易理解的方式,提供内存管理、任务管理、读/写操作等各种基础能力。最后再安装各种应用软件,解决一些具体的问题,比如通信、绘图、记事本等等。
类比一下会发现,人脑的构成其实和计算机挺像的,或者反过来看,计算机的构成何尝不是人对自己头脑工作方式的一种映射?
先看硬件部分:大脑相当于计算机的硬件,是物理存在的,只不过大脑的神经元很奇特,即是计算器也是存储器,所以它整体上同时提供运算和存储能力;肉体感官(眼、耳、鼻、舌、身)则对应输入设备,我们常说的“知觉”、“感觉”,就是由这些器官输入大脑的,在大脑的操作系统中形成一种叫“感性材料”的原始信息。
再看软件部分:在大脑上,装载着两套操作系统,一个叫知觉、情绪系统,主要在大脑的杏仁核上工作,能够记忆情绪,可以对外界的输入快速做出判断,我们常说的“感情”、“情绪”、“感性”这些概念都是它的产物。另一个叫理性系统,主要在大脑皮层上工作,能够记忆直观的图像、声音,也能记忆抽象的语言、理论,我们常说的“思考”、“思维”、“理性”都和它相关。这两个系统共享输入,既相互斗争、又相互作用,共同决定输出的结果,影响我们的行为。如此看来,想提升这部“电脑”的性能,至少有如下几个思路:
1. 增强记忆力,提升基础性能。 你可以提升硬件能力,通过一些基础训练,增加大脑的神经元数量;也可以提升软件能力,通过一些记忆方法训练,提升理性系统中对内容的存储和调用速度,比如记忆宫殿法,就是利用人擅长图像记忆的特点来记忆抽象的数字和理论。
2. 情绪管理,提升决策准确性。 通过对自身情绪的再认知,主动控制,避免被感情牵着走,尽可能让决策结果优质。比较简单、常见的方法就是3秒原则,原理是为了让理性系统有充分的时间工作,能介入到决策中,此外还有其他很多技巧都在心理学中有论述。 (推荐阅读戈尔曼的《情商》)
3. 增强理性系统的能力,提升思考效率。 你可以打开它的运算过程,分析一下,通过一些基础训练,寻找优化点,相当于优化系统中的一些核心算法;也可以通过学习一些特定的方法,来应对不同场景、不同数据量的思考,相当于在系统上安装一些应用程序。
因为这次重点画的是思维地图,所以只拆解下第三点,理性思考的部分。
*注:本章参考书籍以认知神经学为主,推荐书籍:
严谨的说,理性思考的过程没有标准答案,不过,我们可以先不那么严谨的描述一次简单的思考过程,一探究竟:
从看到一个苹果,到我决定吃它,大概可分为三个阶段:
阶段一,感觉到它。
我通过自己的感官直接接触苹果,引起了许多感觉,传递到了理性系统中,变成了一些叫“感性材料”的信息。
阶段二,认识到它。
理性系统对感性材料进行了一系列的加工,和脑中已有的一套由信息构成的理论体系映射,锁定到了“苹果”这个抽象的概念上。
阶段三,做出决定。
大脑调出和“苹果”相关的属性或规律,形成了很多判断,如“红色苹果是熟的、甜的”。最后,进行一次推理:所有达到标准的苹果都是可以吃的,这个苹果达到了,所以可以吃它。”,得出了结论。
这个过程中,阶段二和三都是纯粹在理性系统中进行的,都属于我们常说的“思考”,有点区别的是,阶段二是把感性材料加工成理论的概念上,阶段三是完全在理论体系中加工,得出指导行动的结论。
接下来再继续分解下,人们发现,无论是哪个阶段, 思考的过程都是由六种基础活动组合、运用而成的,它们分别是分析(分解)、综合、比较、分类、抽象和概括。 从百科里拷贝点文字,简单解释一下:
1. 分析(分解)与综合
分析是在头脑中把事物的整体分解为各个组成部分的过程,或者把整体中的个别特性、个别方面分解出来的过程;综合是指在头脑中把对象的各个组成部分联系起来,或把事物的个别特性、个别方面结合成整体的过程。缺少分析和综合,人就无法深入的、整体的认知事物。
2. 比较与分类
比较是在头脑中确定对象之间差异点和共同点的思维过程。分类是根据对象的共同点和差异点,把它们区分为不同类别的思维过程。(比较是分类的基础)
3. 抽象和概括
抽象是在分析、综合、比较的基础上,抽取同类事物共同的、本质的特征而舍弃非本质特征的思维过程。概括是把事物的共同点、本质特征综合起来的思维过程。(抽象是形成概念的必要过程和前提)
你看到这里,会不会觉得已经找到了提升的方法?只要提升这六个过程就可以了。其实还不行,人类目前还有很多场景是无法研究、无法解释的,比如艺术创作,整个过程可能是无序的,这种情况下,理性系统像是一个黑匣子,虽然每个能力都会被调用,但组合顺序、调用方式都是无法观察、刻画的。无奈,只能按照输入输出内容再细分三个场景,看看我们能解决哪个:
场景1:认识客观事物的过程。
输入感性材料,经过分析、综合、抽象等活动,映射到理性系统中的理论体系,锁定或生成一个抽象的概念,认识苹果就是这个过程。这个过程,目前为止,至少科学方法是研究不了,所以只在哲学领域有答案,反正也不知道对不对,感兴趣可以读康德的《纯粹理性批判》。
场景2:形象化的思考过程。
输入感性材料或者理论后,随机调用各种能力,最终形成一个图像,比如服装师设计服装、建筑师设计建筑、画家作画等等。这个过程,同样研究不了,似乎只能多做多练多感悟,由于看上去很“文艺”,所以被称为“艺术思维”,也叫“形象思维”。
场景3:纯粹抽象化的思考过程。
就是完全基于头脑中的理论体系思考,可能是创造新想法、寻找某个问题的答案、做某种决策。 目前看,只有这个过程是可研究的。怎么研究呢?你看,这个理论体系必然是基于人类的语言构建的,所以只要让人把思考的过程用语言描绘出来,就可以通过输出的语言反过来看思维的规律。
学者们发现,这种思维过程很有人类独特的气质,也应该有一个独特的名字,这就是大名鼎鼎的“逻辑思维”,这门研究思维规律的学科就叫“逻辑学”。顺带一提,虽然逻辑学自称研究人类所有的思维规律,但在我看来,无论是形式逻辑、非形式逻辑还是现代的数理逻辑、剑走偏锋的具象逻辑,好像都没有脱离这个场景。
注:本章参考思想以哲学为主
最后,虽然情绪、认识事物的过程、形象思维的过程外人很难研究,但是据说人可以调动逻辑思维来捕捉和监控自己的这些思考过程,从而进行优化,心理学中称其为“元认知”能力。它有点像程序中的多线程,一个线程负责干活,另一个线程负责监控和管理。
广为流传的训练方法有“冥想”、“坐享”、“反思”等等,不过从科学的角度,元认知是否存在不可证伪,只能自己体验,也就是说谁用谁知道了。
第一篇:操作系统篇
第二篇:数据篇
第三篇:算法篇
第四篇:应用程序篇
单虓晗写于20180331
声明:本站所有文章资源内容,如无特殊说明或标注,均为采集网络资源。如若本站内容侵犯了原著者的合法权益,可联系本站删除。